鱗翅目菜蛾科,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別名:小青蟲、兩頭尖。世界性遷飛害蟲。
花椰菜小菜蛾種群分布
全國各地普遍發生,1年生4~19代不等。在北方發生4~5代,長江流域9~14代,華南17代,臺灣18~19代。在北方以蛹在殘株落葉、雜草叢中越冬;在南方終年可見各蟲態,無越冬現象。全年內為害盛期因地區不同而不同,東北、華北地區以5~6月和8~9月為害嚴重,且春季重于秋季。在新疆則7~8月為害***重。在南方以3~6月和8~11月是發生盛期,而且秋季重于春季。 成蟲晝伏夜出,白晝多隱藏在植株叢內,日落后開始活動。有趨光性,以19~23時是撲燈的高峰期。成蟲羽化后很快即能交配,交配的雌蛾當晚即產卵。雌蟲壽命較長,產卵歷期也長,尤其越冬代成蟲產卵期可長于下一代幼蟲期。因此,世代重疊嚴重。每頭雌蟲平均產卵200余粒,多的可達約600粒。卵散產,偶爾3~5粒在一起。幼蟲性活潑,受驚擾時可扭曲身體后退;或吐絲下垂,待驚動后再爬至葉上。小菜蛾發育***適溫度為20~30℃。此蟲喜干旱條件,潮濕多雨對其發育不利。此外若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積大、連續種植,或管理粗放都有利于此蟲發生。在適宜條件下,卵期3~11天,幼蟲期12~27天,蛹期8~14天。
花椰菜小菜蛾生活習性
幼蟲、蛹、成蟲各種蟲態均可越冬、越夏、無滯育現象。全年發生為害明確呈兩次高峰,***次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正值十字花科蔬菜大面積栽培季節)。一般年份秋害重于春害。小菜蛾的發育適溫為20-30攝氏度,在兩個盛發期內完成1代約20d。
小菜蛾具備典型的昆蟲進化優勢:
(1) 體小,只要有少量食物就能存活,易于躲避敵害。
(2)生活周期短,取食甘藍的,氣溫28-30度時,完成一代***快只要10天。
(3)繁殖能力強,每雌產卵量平均220,卵散產。
(4) 越冬代成蟲產卵期可達90天,這樣就造成嚴重的世代重疊,防治困難。
(5)生態適應性強,冬天能挺過短期零下15度的嚴寒,在-1.4度的環境中還能取食活動。夏天能熬過35度以上酷暑,只有夏天的暴雨能大量地殺死它們。
(6) 抗藥性強,由于長年使用化學農藥防治,大量殺傷天敵,小菜蛾為害日甚一日,并且很快對各類化學農藥產生了極高水平的抗性,上世紀90年代年許多地方面對小菜蛾猖獗,無藥可治。由于發生面積大,為害時間長,防治困難,小菜蛾逐漸取代菜青蟲而成為蔬菜第1號害蟲。
花椰菜小菜蛾為害特點
初齡幼蟲僅取食葉肉,留下表皮,在菜葉上形成一個個透明的斑,“開天窗”,3~4齡幼蟲可將菜葉食成孔洞和缺刻,嚴重時全葉被吃成網狀。在苗期常集中心葉為害,影響包心。在留種株上,危害嫩莖、幼莢和籽粒。
花椰菜小菜蛾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細長,緣毛很長,前后翅緣呈黃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紋,兩翅合攏時呈3個接連的菱形斑,前翅緣毛長并翹起如雞尾,觸角絲狀,褐色有白紋,靜止時向前伸。雌蟲較雄蟲肥大,腹部末端圓筒狀,雄蟲腹末圓錐形,抱握器微張開。
卵 橢圓形,稍扁平,長約0.5毫米,寬約0.3毫米,初產時淡黃色,有光澤,卵殼表面光滑。
幼蟲初孵幼蟲深褐色,后變為綠色。末齡幼蟲體長10~12毫米,紡錘形,體節明顯,腹部第4-5節膨大,雄蟲可見一對睪丸。體上生稀疏長而黑的剛毛。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無毛的小點組成兩個“U”字形紋。臀足向后伸超過腹部末端,腹足趾鉤單序缺環。幼蟲較活潑,觸之,則激烈扭動并后退。
花椰菜小菜蛾的防治!
1、避免與十字花科蔬菜連作,以中斷小菜蛾食物來源,有效減少田間小菜蛾基數。避開小菜蛾為害高峰期進行種植,并加強花椰菜生長期管理,及時田間及周邊雜草、病殘枝等,可大大減少田間蟲源。
2、根據小菜蛾趨光性,可在田間放置黑光燈進行誘殺,以減少田間小菜蛾數量。并適量投放小菜蛾天敵,以有效防控小菜蛾為害。
3、針對小菜蛾為害情況,酌情使用針對性藥劑進行噴施防治,配合新高脂膜800倍液混合使用,以屏蔽害蟲嗅覺,抑制病菌復制,降低其抗藥性和用藥量,提升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