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缺鎂的防治方法?
發布時間:2014/2/26 18:03:23 瀏覽次數:2399次 文章來源:水稻缺鎂
因為水稻缺鎂不明顯,所以經常被忽視。插后3~4周,從下位葉葉尖處出現條紋狀黃化,葉片從葉舌處垂直下垂。但黃化現象隨下部葉片的枯死而逐漸消失,到分蘗盛期已不明顯。但缺鎂嚴重時,下位葉常于葉枕處折垂,塌沾水面,葉緣微卷;穗技梗基部不實粒增加,導致減產。
(1)葉面噴施。葉面的吸收鎂效果好,如果發現缺乏癥,則盡快將1%~2%硫酸鎂溶液葉面噴施,連續噴施2~3次,間隔時間為7~10天。
(2)合理施用鎂肥:①選擇適當的鎂肥種類。常用的含鎂肥料主要有鎂的硫酸鹽、磷酸鹽、碳酸鹽、氯化物及氧化物等。如硫酸鎂(含Mg6~19.9%)、水鎂礬(20%)、瀉鹽(16.3%)、硫酸鉀鎂(6.6~9.4%)、鉀鎂肥(12%)、氧化鎂(25.6%)、菱鎂礦(27%)、白云石(10~13%)、磷酸鎂銨(14%)、鈣鎂磷肥(9~10%)等。鎂肥種類的選擇一般以土壤條件和作物種類為依據。酸性土壤上宜選用碳酸鎂和氧化鎂;中性和堿性土壤上宜選用硫酸鎂。水稻以選用氯化鎂為好。②確定合理的鎂肥用量及施用方法。鎂肥應盡量早施。作基肥時每667m2用量(以MgO計,Mg%×1.67=MgO%)為3~3.5kg左右。
(3)控制氮鉀肥用量。氮肥,尤其是銨態氮肥施用,不僅抑制水稻對鎂的吸收,同時由于稀釋效應,易引起缺鎂的發生;過量鉀對鎂的吸收有明顯的拮抗作用。因此,在供鎂能力較弱的土壤上,要嚴格控制氮肥、鉀肥的用量,避免發生缺鎂癥。
(4)改善土壤環境。水稻缺鎂癥多發生在有機質貧乏的酸性土壤上。因此,土壤環境的改善對防止缺鎂癥的發生有明顯的作用。施用石灰,尤其是含鎂石灰,或直接施用白云石粉,既可中和土壤酸度,又能提高土壤的供鎂能力。施用有機肥,可促進水稻根系對鎂的吸收,防止缺鎂癥的發生。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