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我國重要的大田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極為廣泛。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病害的侵襲,其中黃花葉病是一種常見的病害,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小麥黃花葉病的防治技巧。
【分布為害】主要分布于我國四川、陜西、江蘇、浙江、湖北、河南等省。近年來,該病在河南、陜西、山東等地不斷擴大蔓延,成為不少麥區的新問題。
【癥狀】該病在冬小麥上發生嚴重。染病后冬前不表現癥狀,到春季小麥返青期才出現癥狀,染病株在小麥4-6葉后的新葉上產生褪綠條紋,少數心葉扭曲畸形,以后褪綠條紋增加并擴散。病斑聯合成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斑,形似梭狀,老病葉漸變黃、枯死。病株分蘗少,萎縮,根系發育不良,重病株明顯矮化。
【病原】Wheatyellowmosaicvirus(WYMV)稱小麥黃花葉病毒。病毒粒體為線狀。
【發生規律】小麥黃花葉病毒的自然傳播介體為禾谷多黏菌(Polymyxagraminis)。另據報道,病株汁液摩擦也可傳病,但是對發病影響不大。禾谷多黏菌是禾谷類植物根部表皮細胞內的一種寄生菌,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內越夏,秋播后隨孢子囊萌發傳至游動孢子,當游動孢子侵入小麥根部表皮細胞時,病毒即進入小麥體內。多黏菌在小麥根部細胞內可發育成變形體并產生游動孢子進行再侵染。土壤中的休眠孢子囊可隨耕作、流水等方式擴大為害范圍。春季多雨低溫,地勢低洼,重茬連作,土質砂壤,播種偏早等條件均會使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倒茬。與非禾本科作物輪作3-5年,適當遲播。避開病毒侵染的***適時期,減輕病情。發病初期及時追施氮肥和磷肥,促進植株生長,減少為害和損失。施用農家肥要充分腐熟,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麥收后應盡可能病殘體,避免通過病殘體和耕作措施傳播蔓延。土壤處理,在小面積發病時,可用溴甲烷、二溴乙烷處理土壤,用量為60-90ml/畝,重病地塊小麥播種前采用焦木酸原液或1:4的稀釋液處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