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味道鮮美可口,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在豇豆種植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病害的侵襲,本文將為大家介紹豇豆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害及防治技巧。
防治豇豆炭疽病怎樣用藥
豇豆炭疽病病原菌為真菌。菌絲體附在病殘體上,在采收的種子上越冬,產子孢子盤。豇豆播種后,分生孢子直接侵染,致使幼苗發病,也可以經風雨、昆蟲在田間傳播,由傷口感染植株,再穿透表皮后侵入,在低溫、高濕條件下發病重。氣溫在17℃左右,空氣濕度在100%時極易發病;溫度低于13℃,濕度低于95%,此病可得到控制。因此,在冷涼多濕、多霧、露水重時此病重。地勢低洼、種植過密、土質粘重、排水不良均可促使此病發生。
【癥狀特征】:植株全生育期受害。幼苗受害時,子葉附近產生圓形紅褐色凹陷病斑,幼莖上產生銹色小斑凹陷龜裂;成株被害時,葉片上病斑發生在背葉脈上,擴展呈水漬狀烏斑,黑色或黑褐色,也有呈水漬狀的水斑,擴至全葉水漬狀,葉片萎蔫,莖上病斑紅褐色稍有凹陷,邊緣有黑褐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上出現微紅色沾狀物。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從無病田塊上留種或在無病株上采種,以防種子帶菌;合理密植,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清溝排漬。2、生物農藥:用綠享2號600倍液、井崗霉素1000倍液、農抗120水劑120~150倍液防治。
防治豇豆白絹病怎樣用藥
豇豆白絹病主要為害莖基部,皮層呈水漬狀腐爛,褐色,無明顯邊緣,斑面上生白色絹絲狀菌絲及初呈白色后變為褐色的菜籽狀菌核。后期病部環繞莖基部一周后,地上部葉片變黃,脫落,整株枯死。本病由真菌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侵染引起,屬半知菌亞門,無孢目。寄主范圍很廣,在蔬菜作物中除豆科蔬菜外,茄科和瓜類一些作物也被侵染。
【發病原因】:病菌主要以菌核留在土中越冬,菌核耐低溫,抗逆力強,在-10℃不喪失生活力,在自然環境下經過5-6年仍具有萌發能力。病菌發育適溫度32-33℃,喜酸性土壤(pH5.9),不耐干燥,喜潮濕。在田間主要靠灌溉水、肥料等傳播蔓延。菌核萌發時產生菌絲,直接侵入為害。高溫、潮濕、栽植過密、不通風、不透光,易誘發本病發生。
【防治要點】:發病地塊,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撒施消石灰50-100千克,調整土壤酸堿度為微堿性反應,抑制白絹病菌生長發育。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除積水,株行間通風透光,保持地面干燥。增施農家有機肥料,促進拮抗微生物繁殖,現已查明,在有機肥中具有抑制白絹菌生長的真菌。發病期間噴灑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著重噴灑植株莖基部及其四周地面,每10天左右噴灑一次,共2-3次。
豇豆得了花葉病用什么方法治
多表現系統性癥狀葉片出現深、淺綠相間的花葉。有時可見葉綠素聚集、形成深綠色脈帶和萎縮、卷葉等癥狀。
【病原】:主要有三種:黃瓜花葉病毒、豇豆蚜傳花葉病毒和蠶豆萎蔫病毒。黃瓜花葉病毒侵染時,葉片產生褪綠斑,病毒特性見西葫蘆病毒中黃瓜花葉病毒的描述。豇豆蚜傳花葉病毒侵染時病株葉脈呈綠帶狀和花葉癥;寄主范圍窄,于豆科、藜科少數幾種植物;病毒粒體線狀,長750nm,稀釋限點1000-10000倍,鈍化溫度50-60℃,體外存活期1-6日。蠶豆萎蔫病毒引起輕花葉癥狀;其寄主范圍廣,包括茄科、藜科、十字花科等21種植物;病毒粒體球狀,直徑25nm,稀釋限點10000-100000倍,鈍化溫度60-70℃,體外存活期4-6天。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三種病毒在田間主要通過桃蚜、豆蚜等多種蚜蟲進行非性傳毒,病株汁液摩擦接種及田間管理等農事操作也是重要傳毒途徑。田間管理條件差、蚜蟲發生量大發病重。
【無公害防治法】: (1)選用抗病品種:成豇3號、之青3號、望豐早豇80、之豇矮蔓1號等。耐病品種有紅嘴燕、之豇明、之豇特長90、新疆8號等品種。(2)選無病株留種。(3)及早防治蚜蟲。(4)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