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麥田抗性、惡性雜草出現已不再是新鮮話題,特別是小麥田的很多闊葉雜草都產生了抗性,但隨著小麥耕作方式及施藥量的改變,禾本科(尖葉)雜草也呈上升趨勢。
之前稻麥輪作區小麥田出現禾本科雜草較多,但近幾年旱田小麥區禾本科雜草也逐漸增加,雜草種類由早的野燕麥、看麥娘、硬草、菵草演變為現在難防的黑麥草、雀麥、節節麥,部分地區多花黑麥草發生量逐年增加,且野燕麥、看麥娘、菵草在一些地區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經相關部門調查發現:其中菵草(江蘇、上海)對綠麥隆、精噁唑禾草靈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看麥娘(江蘇、安徽、湖北、河南、山東)對綠麥隆、精噁唑禾草靈、炔草酸、甲基二磺隆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
而野燕麥(河南)對炔草酸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日本看麥娘(安徽、江蘇、山東、湖北、河南)對精噁唑禾草靈、炔草酸、高效氟吡甲禾靈、綠麥隆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
相比較小麥田的闊葉雜草,小麥田多樣的禾本科雜草更難防治,且防治成本很高,通常零售價10-20元/畝,禾闊雜草交叉發生的田塊零售價20-30元/畝。麥田雜草防治成本越來越高,雜草防除難度越來越大,小麥產量明顯下降,農民朋友可謂苦不堪言。
為什么禾本科雜草危害逐年加重?
通過大量的田間調查和綜合分析,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引種頻繁。近年來,群眾自由串換、引種、調種頻率高,一部分私下調換種子的制種戶不進行產地檢疫,加之播種時基本不進行種子清選,許多草籽混雜在麥種間隨著麥種遠距離傳播、蔓延。
筆者曾在豫北一個鄉鎮上見過農民育種在將要售賣時,打開袋口放眼望去好多節節麥籽粒,農民被驚嚇到,紛紛退種,如果是其它種子還好說,這節節麥太難防治。
另一方面,近年來大范圍的種花植草,引入了許多本不是麥田發生的雜草,如多花黑麥草本是做為一種牧草(漁草)于90年代末在一些漁業養殖引進,現已成為個別地區麥田的惡性雜草,危害逐年加重,且難防治。
另外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農機具轉移和未腐熟的有機肥攜帶等也是其遠距離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
2、單一耕作制度的影響。大多數地區是單一的小麥——玉米栽培模式,輪作倒茬幾乎不進行;另外,小麥、玉米播種時農民為搶農時只淺耕,很少進行土壤深翻,為一些惡性雜草如節節麥、多花黑麥草等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
比如節節麥在土壤中適宜的萌發深度為14cm(所以應深翻耕30cm)。土壤中這些禾本科雜草的種子連年積累,發生危害逐年上升。
3、禾本科雜草苗期難區分,藥劑不對癥。眾所周知小麥田禾本科雜草幼苗期,較難區分,而防治禾本科雜草的藥劑又具有專一性,如果不能正確區分雜草,就不能對癥下藥(比如節節麥很多藥劑防治不住),錯誤用藥也會增加防治成本。
4、防治不及時,錯過防治期。禾本科雜草通常在年前防治效果好,在雜草3-5葉期進行防治,但很多地方習慣年后用藥,年后防治溫度太低影響除草效果及容易產生藥害,且雜草分枝大抗藥性強;葉莖光滑細長,不易著藥,防治難度大,如果加大用藥量極易產生藥害。
5、單一除草劑的長期使用。這是導致雜草群落發生變化的一個很重要原因。以前防除禾本科雜草的除草劑是野燕枯、異丙隆、精噁唑禾草靈等一些單一除草劑,連年使用,在防除其敏感雜草的同時,導致了不敏感雜草、耐藥性雜草或潛在性的雜草種類上升為優勢種群。
如野燕枯只對野燕麥有效,異丙隆、精噁唑禾草靈也只對看麥娘、野燕麥或棒頭草有效,而對其他禾本科雜草效果差,加上近年來炔草酸用量不斷加大,很多禾本科雜草對其也產生了耐藥性,這樣連年積累,終導致了節節麥、多花黑麥草、雀麥等雜草的危害加重。
從以上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
①防治禾本科雜草的藥劑選擇性都比較強,要根據雜草發生種類對癥下藥,沒有的除草劑;
②防治禾本科雜草的藥劑對溫度要求都比較嚴格,使用時注意當前及未來的一周的天氣變化;
③對禾本科雜草的防治時間易早不易晚;
④有些品種不能與防闊葉除草劑個別品種混用,容易發生拮抗或是產生藥害。如搞不清楚分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