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種植大蔥的朋友都知道,大蔥后期長得好不好,關鍵在于定植前后的管理,那么大蔥定植前后應該怎么管理呢?下面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大蔥定植前后的管理技術。
一、定植前準備
1、選地塊:大蔥忌重茬,定植地就選擇至少3年內不重的地塊,所選地塊應地勢高燥,土層深厚、地力肥沃、排灌方便。
2、整地作溝:秋天就及時翻地,整平,耬細。按溝距80厘米,南北向作定植溝。溝深和寬均為30-35厘米。在溝底用細條镢刨寬15厘米、深25-30厘米的松土層。用鐵锨將壟背拍實,以移栽時能站住人為準。
3、施基肥:基肥可撒施,也可溝施。一般666.7平方米用優質農家肥4000千克。作溝后,每666.7平方米溝施尿素15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或復合肥20千克作基肥。
4、起苗分級:起苗時必須土壤水分適宜。水分過多,根系帶泥不便分級和栽苗;水分過少,起苗困難。如土壤過干,應澆一次水,等干濕適宜時再起苗。起苗時順畦用三齒鉤或短條镢深掏,要多留須根,減少損傷。幼苗要成把地提,不要一棵一棵地拔。起出苗后,抖落泥塊,順序平放,立即摘除枯葉,剔除病蟲嚴重、殘傷和不符合品種典型性狀的秧苗。然后根據蔥苗的大小、長短分成等級,分別堆放,注意苗堆不要太厚,以免生熱傷苗。邊起苗,邊分級,邊定植。定植時優先用一、二級苗,等外苗盡量不用。
5、確定定植期:定植期的早晚與產量有密切關系,在一定范圍內提早定植增產顯著。據試驗,以(小署)為對照,(夏至)早栽半個月增產32.9%,(芒種)早栽1個月增產41.4%,(立秋)晚栽33天減產29.2%。
6、確定定植密度:試驗表明,單位面積內的群體密度在一定范圍內越大,產量越高;越過范圍,再增加密度,總產量提高幅度不大,而單株重越來越低。一般情況下,以每666.7平方米栽苗17000株為宜,即溝距80厘米,栽單壟,株距5厘米。
二、定植后管理
1、苗期管理
大蔥定植時,蔥杈子從溝中撥出時會留下一個小眼,俗稱蔥眼。蔥眼要保留,這樣有利于地下部分的根系和蔥白通風透氣,老百姓俗稱“曬蔥眼”。蔥苗定植后,原有的須根不再繼續生長,很快腐朽,4-5天后開始萌發新根,新根萌發后心葉開始生長。由于氣溫高,約需20天才能緩苗。此時,植株生長遲緩,株重、株高都有減無增,但植株對高溫和干旱有很強的忍耐力,這比對水浸漚澇強得多。所以,緩苗期寧旱勿澆,寧旱勿澇。雨后及時排除積水,鋤松溝壟,提高通透性。到雨季來臨前把壟臺鋤平,注意撥除雜草地。
2、生長盛期管理
立秋以后,天氣逐漸涼爽,晝夜溫差加大,植株生長加快,蔥白開始加快生長。此時需要追肥,以農家肥為主,每666.7平方米用腐熟的土雜肥2000千克,撒施在壟背上。再撒施10千克尿素,澆鋤一遍。把農家肥和尿素隨著鋤入溝中,接著澆一次水,以促其生長。
到8月下旬(處署前后),天氣多晴朗,光照充足,氣溫也較適宜,大蔥進入管狀葉生長盛期。此期要及時追施氮、鉀肥,每666.7米撒施尿素15千克和硫酸鉀20千克,追肥后連澆兩次水。等壟背干濕適當時,放大鋤,先圍蔥棵,接著破壟平溝。
白露前后,氣溫降至20-22℃,進入蔥白加粗生長盛期,仍需追施氮、鉀肥,方法與用量同前。追肥后進行培土,培土高度要求不埋心葉,使原有的壟背變成淺溝,蔥農俗稱“培土镢”。培土后隨即澆兩次水,以供蔥白生長需要。
秋分前后,氣溫降16-20℃,秋高氣爽,光合產物運轉貯存加快,蔥白產量增長迅速。此時需肥達到高峰,再加上在蔥行間串種小麥,更增加了對肥料的需要。一般每666.7平方米施優質圈肥4000千克,尿素25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也可用復合肥、碳銨等。追肥后用大鋤鋤深鋤透,使土、肥混合均勻。在施肥前還要培一次土,根據植株的高度,適當高培。培土要小心操作,盡量減少對葉子的損傷。這次培土,蔥農俗稱“培二镢”,也是一次培土。培完土,用腳踩培土的上坡面,使培的土不致塌落。施完肥后,就可以在蔥的行間套種小麥。
進入10月份,氣溫進一步下降,月平均氣溫只有15℃左右,已到大蔥生長適溫度的低限范圍。此時,管狀葉及其葉面積系數的增長已趨至頂峰,并開始減緩。晝夜溫差繼續加大,葉身的同化物質向蔥白部位運貯加快,進入產品形成盛期,蔥白產量幾乎占植株生長期總產量的40%。強大的根系已密布在地表面附近,需大量供水。田間管理的重點是水分管理。要每隔6-7天澆一次水,澆足澆透,兩次澆水之間保持地面不見干。水分充足,大蔥管狀葉葉色深,蠟粉厚,葉內充滿無色透明的粘液,蔥白有光澤,平滑細致。雖經幾次重霜,蔥葉也不大垂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