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可造成玉米減產在10%-20%,嚴重可達40%!
玉米褐斑病
褐斑病的發生條件
玉米褐斑病的致病菌為玉蜀黍節壺菌,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地或病殘體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氣流傳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適條件萌發產生大量的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在葉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動,并形成侵染絲,侵害玉米的嫩組織。
該菌喜高溫和高濕,休眠孢子囊的萌發需要有水滴條件和23~30℃的氣溫。在7、8月份若溫度高、濕度大,陰雨日較多時,有利于發病。
在土壤瘠薄的地塊,葉色發黃、病害發生嚴重;在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玉米健壯,葉色深綠,病害較輕甚至不發病。一般在玉米8~10片葉時易發生病害,玉米12片葉以后一般不會再發生此病害。
褐斑病的癥狀
該病主要發生在玉米葉片、葉鞘及莖稈上,以葉和葉鞘交接處病斑多。
首先在處于頂部的4~8片葉葉片的發生,病斑初為圓形或橢圓形到線形的白色或黃色小斑點,葉肉褪色為紅黃色,許多小斑點通常連接在一起形成橫帶狀大片黃斑;
后期病組織逐漸變成褐色或黑褐色,并愈合成大而不規則斑塊,常連片致維管束壞死,造成葉片無法輸送營養而枯死,對產量影響很大。此病可造成玉米減產在10%-20%,嚴重可達40%。
褐斑病的防治技術
一、提早預防。過去發生褐斑病的田塊,在玉米4~5片葉期,用三唑酮類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藥劑葉面噴霧,可預防玉米褐斑病的發生。
二、及時防治。玉米初發病時立即用三唑酮類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藥劑進行噴灑。根據目前多雨的氣候特點,噴殺菌藥劑應2~3次,間隔7天左右,噴后6小時內如下雨應雨后補噴。也可采用12.5%禾果利或12.5%粉銹寧葉面噴霧進行防治。
三、及時追肥。在積極防治的同時,對發病的田塊或長勢弱的田塊,及時追施尿素等氮肥或噴施黃腐酸類等葉面肥,促進玉米生長,減輕病害損失。
穗期主要病蟲害用藥指南
玉米穗期主要病蟲害有玉米褐斑病、莖基腐病、瘤黑粉病、紋枯病、大小斑病、玉米蚜、黏蟲、棉鈴蟲、玉米螟等。應注意田間調查,及時防治,控制病蟲為害,減少損失。
心葉末期也稱為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棉鈴蟲的關鍵時期,可以用顆粒劑撒施心葉,防效較好,可用5%辛硫。三唑磷顆粒劑150--250克/畝、10%二嗪磷顆粒劑400--600克/畝、1.5%辛硫磷顆粒劑500--750克/畝、5%丙硫克百威顆粒劑2--3公斤/畝,拌細土15--20公斤,均勻丟心。
玉米心葉期至抽雄期,在玉米螟、棉鈴蟲2--3齡幼蟲期,也可噴施藥劑,可用下列藥劑:1.8%阿維菌素乳油20--40毫升/畝、20%辛硫磷乳油200--250毫升/畝、48%毒死蜱乳油70--90毫升/畝等,兌水40--50公斤均勻噴霧防治。
該期是防治玉米紋枯病的關鍵時期,田間發現病情及時施藥,結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可噴下列藥劑:40%多菌靈懸浮劑80--100毫升/畝、5%井岡霉素水劑100-150毫升/畝、23%噻氟菌胺懸浮劑14--25毫升/畝、30%苯醚甲環唑乳油15--30毫升/畝,兌水50公斤均勻噴霧,間隔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
該期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銹病、莖基腐病、瘤黑粉病等開始有不同程度的發病,應該抓好預防和防治。
可以用下列殺菌劑: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