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果蛾又名桃小食心蟲、桃蛀蟲。蘋果的主要蛀果害蟲。在我國蘋果產區普遍發生,危害多種果樹,危害蘋果、梨、棗較嚴重,因此及時防治不容懈怠,在選擇殺蟲劑時一定要注意性。桃小食心蟲只危害果實。被害果果面有針頭大小的蛀(人)果孔,由孔流出淚珠狀汁液,干涸后呈白色蠟狀物。幼蟲取食果肉形成彎曲縱橫的蟲道,蟲糞留在果內呈“豆沙餡”狀。幼果被害后,生長發育不良,形成凹凸不平的“猴頭果”;后期受害的果實,果形變化不大;被害果大多有圓形幼蟲脫果孔,孔口常有少量蟲糞,由絲粘連。
成蟲體長7毫米左右,灰褐色;前翅中部靠近前緣處有1個藍黑色近三角形的大斑;雌蟲下唇須較長,向前伸直;雄蟲下唇須短小,向上翅起。卵為橢圓形,初產時為橙紅色,漸變為深紅色,卵頂部著生2~3圈“Y”狀刺毛。初孵幼蟲黃白色;老熟幼蟲體背桃紅色,體長約13毫米;頭部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腹末無臂櫛。繭分兩種類型:一種為冬繭,即幼蟲越冬時做的繭,冬繭圓形,稍扁,繭絲緊密;一種為夏繭,即幼蟲化蛹時做的繭,夏繭長紡錘形,繭絲松散;兩種繭外都附著土粒。蛹長約7毫米,淡黃色至黃褐色,體表光滑無刺。
生活史及習性:在甘肅一年發生1代;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等地一年發生1~2代;山東、江蘇、河南一年發生1~3代。無論一年發生幾代,都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越冬幼蟲的分布受地面環境條件影響很大。地面平坦,無雜草、石塊時,幼蟲多集中在樹干周圍;地面有雜草或石塊時,幼蟲則分散在整個樹盤的范圍內。
在蘋果落花后半月左右,當旬平均氣溫達到17℃,地溫達19℃時,幼蟲開始出土。幼蟲出土受土壤含水量影響較大,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上時,幼蟲能順利出土;土壤含水量在5%以下,幼蟲出土遲緩;土壤含水量在3%以下,幼蟲幾乎不能出土。在幼蟲出土期遇到降雨,在降雨后2~3天,幼蟲會連續出土。在遼西蘋果產區,越冬幼蟲出土始期在5月中旬,盛期在6月上中旬(出土量占80%左右),末期在7月中旬。
越冬幼蟲出土后,在地面做夏繭化蛹,蛹期約半月。6月上旬開始出現越冬代成蟲,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末期在7月下旬。雄成蟲對人工合成的桃小食心蟲性外有強烈趨性。近年來,這種性外已廣泛用于成蟲發生期測報。成蟲白天不活動,多棲息于樹干、枝條、葉背面或雜草上。成蟲夜間活動,交尾、產卵、無趨光性。氣溫在25~30C、空氣濕度大時有利于成蟲產卵。卵主要產于果實萼洼處,梗洼處較少。成蟲產卵對蘋果品種有一定的選擇性,金冠品種著卵量明顯大于國光。代卵發生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卵期約7天。初孵幼蟲在果面爬行一段時間后,從果實胴部蛀人果實,幼蟲在果實內取食,排糞便于其中。幼蟲老熟后從果中脫出,7月下旬以前脫果的幼蟲基本不滯育,脫果后在地面做繭化蛹,繼續發生第二代。成蟲仍產卵于果實,第二代老熟幼蟲在8月下旬脫果,人土做繭越冬。8月中旬脫果的代幼蟲,有一部分人土做繭越冬,另一部分繼續發生第二代。9月上旬以后脫果的幼蟲,全部人土越冬。
防治方法
主要采用地面防治和樹上防治相結合的方法。采用人工合成的桃小食心蟲性外誘捕器監測成蟲發生期,能準確指導防治時期。
①地面防治。蘋果落花后半月左右,在果園設置桃小食心蟲性外誘捕器,自誘到成蟲之日起(一般在6月上中旬),開始向地面噴藥。常用藥劑有50%辛硫磷乳油、25%辛硫磷微膠囊劑、25%對硫磷微膠囊劑300倍液,均勻噴于樹下地面;還可用桃小食心蟲的寄生線蟲進行地面噴霧,每平方米施線蟲60~80萬條(線蟲游離在水中,以便噴霧),可收到與噴施化學農藥相同的防治效果。用白僵菌進行地面防治,也有良好效果,其用量為:每平方米8克白僵菌粉(含100億孢子/克)加25%對硫磷微膠囊劑0.3毫升再加水250毫升制成混合液,噴于樹下地面。噴施寄生線蟲或白僵菌時,地面須保持一定濕度,才有較好防效。
②樹上噴藥。噴藥時期是在成蟲產卵期和幼蟲孵化期。測報方法是:從桃小食心蟲性外誘捕器誘到成蟲時開始,在蘋果園調查卵果率,每個果園隨機調查1000個果,每3天調查1次,當卵果率達到1%時開始噴藥,或在誘捕器上出現成蟲高峰期后噴藥。常用藥劑有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20%速滅殺丁乳油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滅掃利乳油3000倍液、30%桃小靈乳油2000倍液、25%滅幼脲3號膠懸劑1000倍液、B.T.乳劑500倍液。噴藥次數視蟲口密度而定,一般噴藥2~3次。
③經常撿拾落地蟲果和摘除蟲果,并將其浸入水中淹死幼蟲,可減少蟲源。
④果實套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