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發現一種新的小麥病害叫小麥黃花葉病,此病是由禾谷多黏菌傳播的小麥黃花葉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病害。該病主要靠病土、病根殘體、病田水流傳播,也可經汁液摩擦接種傳播。
發病初期葉片呈現褪綠或壞死梭形條斑,與綠色組織相間,呈花葉癥狀;隨后造成整個病葉發黃、枯死,發病嚴重者植株矮化,分蘗減少,節間縮短變粗,莖基部變硬老化,抽出心葉黃化枯死。該病在麥田一般成片發生,嚴重者全田發病。該病秋苗期侵染但不顯癥,翌年麥苗返青階段開始發病,病情發展的適宜氣溫5-15℃,當土壤溫度達到20℃以上時病情停止發展。麥播后的土壤溫濕度及翌年小麥返青期的氣溫是影響此病發生的關鍵因素。麥播后氣溫低,土壤濕度大,春季氣溫回升緩慢,長期陰雨,低溫天氣長則病害發生重。小麥感病后,一般可造成減產10-30%,重者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
防治方法:
1、推廣抗病、耐病豐產品種,是防治此病經濟有效的措施。
2、加強農業綜合管理。
一是合理調整布局,與大麥,油菜等非寄主作物實行多年輪作倒茬;
二是適期晚播,避開禾谷多黏菌的適侵染時期;
三是增施基肥,發病初期早施氮肥,磷、鉀肥等;
四是加強管理,防止病殘體、病土或病田流水傳入無病區,避免串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