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是萵筍、皺葉萵苣、結球萵苣、長葉萵苣等萵苣類蔬菜重要的病害,各地普遍發生。棚室栽培的生菜發病也很嚴重。
【癥狀】病原菌主要侵染葉片,幼苗發病后變黃枯死,成株由下部較老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葉發展,嚴重時全株葉片相繼枯死。葉片上生淺綠色至黃色的多角形或不規則形斑塊,葉片背面對應位置生出白色霉狀物,有時霉狀物可蔓延到葉片正面。發病后期葉片上的斑塊變成褐色,相連成片,葉片發黃干枯。病原菌還可擴展到莖部,引起莖部變黑。
【病原菌】為萵苣盤梗霉BremialactucaeRegel,是一種卵菌。
【發病規律】病原菌主要潛伏在病殘體中越冬,種子雖然也能帶菌傳病,但帶菌率低。越冬后病殘體產生孢子囊,隨氣流和雨水傳播,著落在萵苣葉片上。在適宜條件下,孢子囊萌發,產生游動孢子或芽管,由葉片上的氣孔侵入,引起發病。整個生長期間發生多次再侵染。棚室與露地栽培的萵苣間有菌源交流,病原菌在各茬萵苣類蔬菜間輾轉侵染,周年發病。萵苣霜霉病菌的孢子囊在相對濕度近的環境中,或在葉面水滴中萌發,孢子囊萌發適溫度為10℃。氣溫較低而濕潤的環境有利于發病,在4℃~23℃間均可發病,適溫8℃~15℃,葉片結露時間長,有利于發病和病原菌孢子形成。萵苣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病原菌也有多個毒性不同的小種,新小種的出現,往往使抗病品種喪失抗病性。長期、多次施用同類劑后,霜霉病菌易產生抗藥性。
【防治方法】種植抗病或輕病品種,因不同地區病原菌小種可能不同,引進的品種不一定能抵抗當地的小種,由國外或外地引種時應特別注意。收獲后要地面病殘體,減少越冬菌源。要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防止田間郁閉;合理灌溉,不要大水漫灌,防止地面積水,棚室栽培的要及時通風散濕,加強病情監測,早期拔除病株。從苗期開始監測病情發展,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適時噴藥。可供選用的藥劑有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施藥時應盡量把藥液噴到基部葉片背面。保護地內可施用粉塵劑或煙霧劑。發病初朝用5%百菌清粉塵劑或5%霜霉清粉塵劑(15千克/公頃)噴粉,煙霧劑可用45%百菌清煙霧劑(3千克/公頃)或15%霜霉清煙劑(每667平方米用250克)。噴藥防治。初現病株后及時噴藥控病,重點噴葉背。常選用藥劑有32.5%苯甲嘧菌酯水劑1200倍液,或687.5克/升菌必治(氟菌霜霉威)水劑8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水劑1200—1500倍液,或18.7%烯酰吡唑酯水劑800—1200倍倍液,或30%醚菌啶酰菌劑1000—1200倍液,或72.2%菌可凈(霜霉威)水劑800倍液,或30%醚菌酯水劑800—1000倍液,或72%錳鋅霜脲氰水劑600~800倍液等。每10天噴1次,連噴2-3次。棚室中還可施用5%百菌清粉塵劑或5%霜霉清粉塵劑,每次每667平方米用藥1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