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稻,顧名思義,水稻離不開水,因此水的管理至關重要。在管理水時,要淺水灌溉或間歇灌溉,水稻插秧后,應立即建立水層,一般灌苗高的1/2-2/3深水,以不淹沒秧心為好。這樣不但可以防止葉片的蒸騰失水造成干枯,而且也可防止低溫秧苗受凍,起到以水護苗的作用。水稻返青后,應將水放淺,保持3~5厘米的淺水,這樣有利于提高水溫、地溫。或者水稻返青后采取間歇灌溉,即一次灌3~5厘米淺水,待自然落干,等到腳窩有水、田面無水時再灌一次水,如此循環(huán)。
同時還要進行排水曬田,曬田一般在水稻分蘗盛期后到幼穗分化前進行,是我國水稻灌溉技術中的一項重要措施。當全田總苗數(shù)達到一定程度時,常采取排水曬田措施,以提高分蘗成穗率,增加穗粒數(shù)和結(jié)實率。當田間莖數(shù)達到計劃莖數(shù)的80%時,也就是水稻接近有效分蘗終止時,要對長勢過旺、較早出現(xiàn)郁閉、葉黑、葉下披、不出現(xiàn)拔節(jié)黃及土質(zhì)粘重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塊,要撤水曬田5-7天,相反則不曬,改為深水淹。曬田程度為田面發(fā)白、地面龜裂、池面見白根、葉色褪淡挺直,控上促下,促進壯稈。曬田常根據(jù)氣候、土壤、施肥和秧苗長勢不同而掌握不同的曬田時期與曬田程度。曬田一般多在水稻對水分不甚敏感的時期進行,以分蘗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較適宜。曬田程度要視苗情和土壤而定。苗數(shù)足,葉色濃,長勢旺,肥力高的田應早曬、重曬,以人立不陷腳,葉片明顯落黃為度;相反則應遲曬、輕曬或露田,田中稍緊皮,葉色略退淡即可。曬田不宜過頭或不足,要靈活掌握。
還要注意進行病蟲害防治。蟲害方面,主要有稻薊馬、稻苞蟲。使用樂果、多殺菊酯防治稻薊馬,使用晶體敵百蟲防治稻苞蟲;病害方面主要是稻瘟病,使用三環(huán)唑、稻瘟凈防治稻瘟病;另外,對于雜草的去除,可選擇對雜草殺傷而對秧苗無傷害的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對雜草較多的田塊采取人工除草除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