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瓢蟲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比較常見,防治馬鈴薯瓢蟲也十分重要。馬鈴薯瓢蟲無論是成蟲還是幼蟲對植株都會有危害。那么馬鈴薯瓢蟲的防治方法有哪些?發(fā)病癥狀是什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馬鈴薯瓢蟲的生活習性
瓢蟲一般在5月份容易發(fā)生。等成蟲越冬后,相繼危害土生茄科植物,待馬鈴薯苗高16cm左右時,大部分成蟲轉到馬鈴薯上為害。山西中部一般于5月下旬即 開始轉遷,山西北部和東北地區(qū)以6月份轉移盛。成蟲轉至馬鈴薯后不久即開始產卵。5月是產卵期,產卵時間是1~2個月,6月是成蟲產卵盛期。越冬成蟲壽命長生活史極不整齊。瓢蟲是卵、幼蟲、蛹、成蟲四個蟲態(tài)同時大量存在,對植物的危害及其大。
在大發(fā)生年份,馬鈴薯葉片被食干枯。成蟲有明顯的假死性,一遇驚擾即假死落地。早晚靜止,白天活動,成蟲產卵多,繁衍快。
二、馬鈴薯瓢蟲的為害癥狀
成蟲、若蟲取食葉片、果實和嫩莖,如不及時防治,被害葉片過多會導致葉片枯萎;害果則被啃食成許多凹紋,味苦,質量受嚴重的影響。
三、馬鈴薯瓢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
發(fā)生世代:北方一年發(fā)生1~2代,以成蟲在發(fā)生地附近背風向陽、冬季較暖、濕度適中的石縫等處群集越冬,特別在山區(qū)較明顯。
越冬及蟲源:大部分第2代成蟲在9月中旬開始向越冬處遷移,9月下旬為遷移盛期,10月上旬為遷移末期。
四、馬鈴薯瓢蟲的發(fā)生因素:
(一)越冬基數。
越冬基數和死亡率是決定第1代大發(fā)生的基礎。而越冬成蟲死亡率與越冬場所和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在石縫中越冬的(26%)比在樹干下(12.25%)的死亡率高,土壤濕度較大的較濕度小的死亡率低,潛土3~7cm深 處(10%)的較不足3cm(25%)的低,越冬入土過淺,冬季寒冷或過于干燥以及天敵數量影響越冬死亡率的高低,也影響翌年的發(fā)生程度。
(二)溫、濕度影響。
馬鈴薯瓢蟲發(fā)生的重要因素是夏季高溫,它成為馬鈴薯瓢蟲繁殖、發(fā)育極大障礙。
(三)營養(yǎng)條件。
馬鈴薯瓢蟲或茄二十八星瓢蟲雖然食性較雜,但成蟲對食物的嗜好是不同的。不同食物對瓢蟲的繁殖亦有極大影響。馬鈴薯瓢蟲成蟲如不取食馬鈴薯,便不能正常繁殖和發(fā)育,幼蟲不取食馬鈴薯,發(fā)育亦不 正常。
(四)品種。
不同品種表現為葉片狹長,葉片與枝干斜生的品種受害輕。
(五)天敵。
在夏季可以看到瓢蟲成蟲受白僵菌或綠僵菌寄生致死的現象。
五、馬鈴薯瓢蟲的防治方法
一、農業(yè)防治:
(一)冬春季采取措施其越冬場所,特別注意向陽、背風處的土縫、石縫等處。可以在越冬成蟲未遷移之前鏟除土生寄主植物。及時田間地邊的茄科雜草,減少中間寄主,可有效減輕對馬鈴薯 的為害。
(二)結合田間管理,發(fā)現卵塊和剛孵化的群集幼蟲可采用人工摘除葉片的方法進行防治。
(三)抓住成蟲在越冬期不食不動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檢查越冬場所,搜捕越冬成蟲。
二、生物防治:
可試用白僵菌防治,也可人工飼養(yǎng)瓢蟲雙脊姬小蜂釋放。
六、用藥參考
4% 阿維·啶蟲脒 乳油(低毒) 使用4000-5000倍液 噴霧
50克/升 S-氰戊菊酯 乳油(中等毒) 使用10-20毫升/畝 噴霧
50% 抗蚜威 可濕性粉劑(低毒) 使用10-18克/畝 噴霧
24% 抗蚜·吡蟲啉 可濕性粉劑(中等毒) 使用15-20克/畝 噴霧
4.5% 高效氯氰菊酯 乳油(低毒) 使用22-45毫升/畝 噴霧
50% 吡蚜酮 可濕性粉劑(低毒) 使用12-16克/畝 噴霧
1.8% 阿維·吡蟲啉 可濕性粉劑(低毒) 使用25-40克/畝 噴霧
25% 烯啶·聯苯 可溶液劑(中等毒) 使用9-12克/畝 噴霧
10% 烯啶蟲胺 可溶液劑(低毒) 使用4000-5000倍液 噴霧
5% 吡蟲啉 可溶液劑(低毒) 使用20-30毫升/畝 噴霧
10% 溴氰蟲酰胺 可分散油懸浮劑(微毒) 使用33.3-40毫升/畝 噴霧
40% 啶蟲脒 可溶粉劑(低毒) 使用4-8克/畝 噴霧
瓢蟲這種蟲害常見,而且在種植過程中常被忽略,在此小編溫馨提心各位種植戶不要小瞧瓢蟲,其實它對馬鈴薯危害特別大,不及時防治會導致馬鈴薯死棵。了解更多農業(yè)種植精彩內容,請關注1988.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