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在一個貼吧上看到說是化肥年年用,產量卻只減不增,是為什么呢!確實,我國目前就是存在這樣的問題,以下編者作了個簡單的分析,供參考一下。
1、營養失衡。作物正常生長,目前公認的必須營養元素至少有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氯、鐵、硼、錳、銅、鋅、鉬等16種。隨著研究的深入,可能還有更多的新元素加入到必須營養元素的行列。例如,大量研究證明,鈉、鎳、硅也是植物正常生長離不開的。植物對各種營養元素所需的量雖然差異很大,但每種元素的作用是等同的。這就好比一個有若干木條做成的水桶,雖然木條的寬度不同,但起的作用同等重要,去掉任何一根木條,木桶都盛不了水。在化肥施用的早、中期,農業以農家肥為主,農家肥的特點是氮、磷、鉀三大元素含量較低,但其它中、微量元素含量豐富而,限制產量的是大量元素,因此施大量元素增產幅度大。隨著大量元素增施,農家肥用量越來越少,還有農作物的產量越來越高,從土壤中掠奪去的中、微量元素越來越多,又不重視中、微量元素的補充,中、微量元素成了增產的限制因素。這就像一只木桶,決定盛水多少的不是的木條,而是矮的木條。雖然加高木桶一側高的木條,傾斜木桶可以增加一點水,但矮的木條不增加,盛水量的增加會越來越少。在18億畝耕地中,約50%土壤缺鈣、鎂等中量元素,40%以上的土壤缺硼,20%以上的土壤缺鋅,缺錳、鐵、銅的面積分別占10%、5%、1%。
解決營養元素失衡問題,除測定土壤有針對性補施所缺營養元素外,關鍵是要增施農家肥,農家肥有機質豐富,營養,不管已確定的和未確定的必須營養元素都有。從發達國家農業來看,也十分重視有機肥的使用。例如,歐盟肥料養分比例是化肥49%、有機肥49%、城市垃圾及廢料2%;美國肥料養分比例為化肥68%、有機肥32%。因此,在化肥充足的今天,農家肥的作用不容忽視。
2、化肥利用率低。在使用化肥的中、早期,化肥用量少,農民施肥后趕緊覆土,這樣施肥大大減少了揮發、地表沖洗,利用率高。隨著化肥用量的加大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除底肥埋入地下外,追肥多以撒施地面與澆水相結合的方式使用,這就造成揮發、流失量增大,利用率降低。我國化肥當季的利用率氮肥約為 30%~35%,磷肥10%~20%,鉀肥30%~50%。因此,施肥后覆土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3、盲目施肥。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的種類大致相同,但不同作物對不同營養元素的嗜好不同。換句話說,有些作物對這種元素需要量大,有些作物對那些元素需要量大。例如,豆科、十字花科作物對鉬需求量大,薯類對鉀需求量大,豆科、薯類需磷多,花生、大豆、向日葵等對硼需求量較大,等等。然而,農民在施肥時,往往不分農作物類型和需肥量施肥,而是論袋子用肥。如,種小麥每畝用一袋子二銨,種薯類也是一袋子二銨。這樣有些作物“吃不飽”,有些作物 “吃不了”,吃不了的大部分就浪費掉了。過去產量低,化肥用量少,這種缺陷不明顯。隨著產量的提高和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失調,盲目施肥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從使用化肥以來,農民一直都在盲目施肥。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根據所種植的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實踐證明,測土配方施肥可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產率10%~20%。
4、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是指在作物生長的各個時期,及時為作物供給和協調所必需的水、肥、氣、熱等生活條件的能力。土壤肥力高低與土壤中腐殖質含量密切相關。土壤腐殖質是土壤中有機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多年形成的一類物質。土壤腐殖質含量多,土壤團粒結構就好,土壤供給植物生長所需的水、肥、氣、熱等的能力就好。在好的土壤結構條件下,施入的肥料可以被很好的“儲存”,當植物生長需要時,隨時提供給植物。反之,施入的肥料,大部分要么被固定,要么流失,植物需要時得不到及時供應。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農業有機肥的使用量在不斷減少,有些地方自90年代中后期基本不施有機肥,土壤肥力在不斷下降。在土壤肥力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化肥的增產作用不斷降低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