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黑脛病,麥苗患病一般在株高15~18cm時呈現癥狀,表現為植株低矮,成長虛弱,節間縮短,病株易從土中拔出,撥出后莖基部往往帶有母薯腐朽物。
發病部位莖稈常常主動開裂,橫切莖可見維管束為褐色,并分泌出很多的臭味粘液;同時葉片上卷,褪綠黃化,莖部變黑,萎蔫而死。假如病害開展較慢時,植株逐步干枯,成果部位上移,易長氣生塊莖。
發病規律
病菌在塊莖或在田間未腐朽的病薯上越冬。帶病種薯是首要傳達源。線蟲、根蛆、雨水、灌溉水等也可傳達。發病適溫為23~27℃,高溫、高濕有利于發病。
病菌在土壤中能夠存活,在低溫多濕條件下存活時刻稍長。在西北馬鈴薯培養地區,陰濕的山區,二陰山區發病較重,半干旱區和干旱區發病較輕,山原地區發病稍輕,川區發病重。儲藏期間溫度高,濕度大,通風不良發病都重。在土壤豁重,排水不良,栽培密度較大,田間通透性差,辦理粗豪,植株成長不良,地下害蟲多時易發病。
防治方法
一、選用抗病品種,挑選地形高、排水杰出的地塊栽培,耕種、耕地、除草和收獲期都要避免損害種薯,及時拔除病株,減少病害擴展傳達。
二、鏟除病株殘體,避免昆蟲從侵染源傳達歐氏桿菌。
三、注意農具和容器的清潔,必要時用次氯酸鈉和漂白粉或福爾馬林處理,避免感染。
四、施磷、鉀肥料,進步抗病力。適時早播,促使早出苗。
五、選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田,出產健康種薯,種薯切塊時篩選病薯。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馬鈴薯黑脛病的防治措施,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在平時要多注意觀察,以做到早發現早防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更多農藥使用技術、病蟲害防治方法,可以關注火爆農化招商網微信公眾號【nh1988TV】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