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氣候條件、菌源量以及栽培管理等因素。
首先,氣候條件對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具有重要影響。小麥抽穗開花階段,如果氣溫高且濕度大,這將對赤霉病的發生極為有利。溫度在15℃以上就能發病,而25℃則是適宜的溫度。春季氣溫回升早且濕度足夠,病害就可能提早發生。在25℃的適溫和連續36小時以上的飽和濕度下,病害潛育期僅需2天。濕度大時,病部還可見粉紅色霉層。
其次,菌源量也是影響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越冬菌發生量的多少決定了病害的嚴重程度。越冬帶菌率高的地區和年份,發病往往更為嚴重。菌源量與春季田間的溫濕度密切相關,溫濕度高時,子囊子殼的發生量就大,反之則少。
隨后,栽培管理也會影響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偏施氮肥、種植密度大等因素都可能加重病害的發生。不同品種之間抗病性存在差異,同一品種的不同生育期的感病性也不同。播種早的小麥,抽穗、成熟早,通常能躲過易感病的抽穗開花階段,因此發病較輕。
針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主要采取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農業防治包括合理運籌肥水、及時清溝瀝水、降低田間濕度等,以減輕病害的發生程度。化學防治則包括適期用藥、藥劑選擇和施藥技巧。在防治過程中,應堅持“預防為主、主動出擊”的防治策略,適時開展預防工作,避免病害的流行。
總的來說,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防治工作則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以確保小麥的健康生長和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