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菌核病是黃瓜的主要病害,莖稈、果實均可受害。果實染病后初為水浸狀腐爛,表面長出白霉,以后長出黑色鼠糞狀菌核。那么,該如何防治黃瓜菌核病?
黃瓜菌核病的癥狀
黃瓜菌核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以距地面5-30厘米發病多,可以侵染葉片、莖部及果實。
莖部發病癥狀:
黃瓜莖部染病后,前期上部葉片在正午前后表現萎蔫,早晚能恢復,發病后期不能恢復。發病部位軟腐,上面長出密集的白色菌絲,有時會伴隨流膠現象,整株枯死。
葉片發病癥狀:
隨氣流傳播的子囊孢子或發病部位的病殘體落到葉片上引起發病,前期在葉片上形成不受葉脈限制的不規則形病斑,病斑黃褐色;病斑進一步擴展,在中央形成穿孔,病斑正面呈黃褐色,邊緣黑褐色,背面變淺灰色;發病后期在葉片中央形成大型不規則穿孔,整個葉片似水燙狀,濕度大時葉片上產生密集的白色菌絲,菌絲兩面生,以葉背為主,有時可在葉片邊緣形成“V”字形病斑。
果實發病癥狀:
病原菌大多從果實的殘花部侵入,果實發病后產生密集的白色菌絲,有時在果實頂部殘花處產生大量膠狀物,此癥狀常常被誤診為黑星病,后期菌絲在果實表面糾結成黑色菌核。
黃瓜菌核病的防治
1、針對種子傳播,留種田要通過處理病殘體等措施,盡量在無病株上采種,以減少初侵染源,提高種子質量;另外育苗前進行種子消毒,用10-15%的鹽水或硫酸銨水溶液漂洗種子后,再用55℃的溫水浸種10-15分鐘,然后催芽播種,可以有效地降低種子帶菌率。
2、針對土壤及土壤中的病殘體傳播,應深翻畦土將菌核埋入土層深處,使其不能產生子囊盤或子囊盤不能出土,然后灌水并覆蓋地膜,經高溫水泡,使菌核失去萌發能力,覆膜也可減少子囊孢子彈射,降低初侵染率。
以上就是黃瓜菌核病的簡單介紹,更多產品和技術咨詢請關注1988.TV火爆農化招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