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野螟對豆角的危害,主要為害部位是豆葉、花及豆莢,影響豆角的質量和產量。那么豆角豆野螟的具體危害有哪些呢?如何防治豆角豆野螟呢?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豆角豆野螟危害癥狀
豆野螟主要為害豆角、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蠶豆、菜用大豆等蔬菜。蟲態有成蟲、卵、幼蟲、蛹。以幼蟲為害豆葉、花及豆莢,常卷葉為害或蛀入莢內取食幼嫩的種粒,莢內及蛀孔外堆積糞粒。受害豆莢味苦,不堪食用。
成蟲產卵于花蕾、葉柄及嫩莢上、單粒散產,卵期2一3天,初孵幼蟲蛀入花蕾和嫩莢,被害蕾易脫落,被害莢的豆粒被蟲咬傷,蛀孔口常有綠色糞便,蟲蛀莢常團雨水灌入而腐爛。幼蟲為害葉片時,常吐絲把兩葉粘在一起,躲在其中咬食葉肉、殘留葉脈,葉柄或嫩莖被害時,常在一側被咬傷而萎蔫至調萎。
二、豆角豆野螟形態特征
1、成蟲:是一種蛾子,體長10~13毫米,翅展20~26毫米,體色黃褐,腹面灰白色。復眼黑色。觸角絲狀黃褐色。前翅茶褐色,中室的端部有一塊白色半透明的近長方形斑,中室中間近前緣處有一個腎形白斑,稍后有一個圓形小白斑點,白斑均有紫色的折閃光。后翅白色、半透明,近外1/3緣茶色,透明部分有三條淡褐色縱線,前緣近基部有小褐斑2塊。停息時,四翅平展,前翅后緣呈直線排列。雌蟲腹部肥大,末端圓形。雄蟲體尖細,腹部末端有灰黑色的毛叢。
2、卵:橢圓形,0.7X0.4毫米左右,黃綠色,表面有近六角形的網紋。
3、幼蟲:成長幼蟲體長14-18毫米左右,頭黃褐色,體淡黃綠色,前胸背板黑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每節的前排有4個毛瘤,后排有褐斑2個,無剛毛。腹部背板上同胸部,但各上均有1根剛毛。腹足趾鉤雙序缺環。
4、蛹:長約12毫米左右。淡褐色,翅芽明顯,伸至第4腹節,觸角、中足均伸至第10腹節。中胸氣門前方有剛毛1根。臀棘褐色,上生鉤刺8枚,末端向內側彎曲。
5、繭:分內外兩層,外繭長20-30毫米,外附泥土枯枝葉等雜物,內繭長18約毫米,絲質綢密。
三、豆角豆野螟發生規律
豆野螟在蘇州地區1年發生4~5代。成蟲5月中旬始見,11月初結束,以7月上旬至8月下旬發生的二、三代為主害代,是防治的關鍵時期。豆野螟成蟲有趨光性,產卵有很強的選擇性。根據多年田間觀察調查,在同一片豆角種植地,豆野螟成蟲喜歡在長勢旺盛的田塊及植株上產卵;在同一植株上,有85%以上的卵粒產在待放的花蕾或花瓣上。初孵幼蟲蛀花為害,造成落花;三齡以后幼蟲蛀入莢內為害。幼蟲有背光性,晝伏夜出,且能轉株轉莢為害。
豆野螟成蟲趨光性強,白天常躲在蔭蔽處。另外,老熟幼蟲常在蔭蔽處的葉背、土表等處作繭化蛹。
四、豆角豆野螟防治方法
豆野螟的防治要做到兩個結合,突出兩個重點。兩個結合為防治植株花與落地花結合和化學防治與農業防治結合。兩個重點是以始花期治花為重點和以盛花期治花、治莢為重點。
1、及時清理田間落花、落莢。收獲后及時清地耕翻,以減少蟲源。
2、在田間放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3、根據蘇州地區種植的豆角品種特性,重點防治二、三代,即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凡處于花期的豆角田一般都必須用藥2次(始花期、盛花期各用藥1次)。以上午8~10時,豆角花開放時用藥,防治效果好。錯過這段時間,豆花閉合,藥劑接觸不到蟲體,效果很差。始花期初次用藥時,可用農地樂52.5%EC1500倍液噴霧,控制時間長,防治效果好,一般可達90%以上。第二次用藥以毒性低的菊酯類為主,可用2.5%敵殺死EC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EC3000倍液噴霧。也可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或80%敵敵畏EC1000倍液噴霧防治。要嚴格把握農藥的間隔期,菊酯類農藥應在用藥后4天采收;敵敵畏、敵百蟲應在藥后7天采收。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豆角豆野螟的防治方法。了解更多農業種植精彩內容,請關注1988.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