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田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非常廣泛。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病害的侵襲,其中白稈病是一種常見的病害,如果不及時防治就會導致小麥嚴重減產,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小麥白稈病的防治技巧。
發生在我國四川北部、青海、甘肅及西藏高寒麥區,主要為害葉片和莖稈。小麥各生育階段均可發病。常見有系統性條斑和局部斑點兩種癥狀。條斑型葉片染病從葉片基部產生與葉脈平行向葉尖擴展的水漬狀條斑,初為暗褐色,后變草黃色。邊緣色深,黃褐色至褐色,每個葉片上常生2—3個寬為3—4mm的條斑。條斑愈合,葉片即干枯。葉鞘染病病斑與葉斑相似,常產生一規則的條斑,條斑從莖節起擴展至葉片基部,輕時出現1—2個條斑,寬約2.5mm,灰褐色至黃褐色,嚴重時葉鞘枯黃。莖稈上的條斑多發生在穗頸節,少數發生在穗頸節以下1—2節,癥狀與葉鞘相似。斑點型葉片上產生圓形至橢圓形草黃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葉鞘上生長方形角斑,中間灰白色,四周褐色,莖稈上也可產生褐色條斑。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種子和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在青藏高原低溫干燥的條件下,種子種皮內的病菌可存活4年,其存活率隨貯藏時間下降。土壤帶菌也可傳病,但病殘體一旦翻入土中,其上攜帶的病菌只能存活2個月。在田間早期病害出現后,病部可產生分生孢子器,釋放出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的組織,使病害擴展。該病害流行程度與當地種子帶菌率高低,小麥品種的抗病程度及小麥拔節后期開花至灌漿階段溫濕度高低及田間小氣候有關。在青藏高原7、8月多雨、氣溫偏低易于該病流行。向陽的山坡地,氣溫較高,濕度低,通風良好則發病輕;背陰的麥田,溫度偏低,濕度偏大則發病重。在麥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
防治方法(1)對小麥實行檢疫,防止該病進入無病區。(2)建立無病留種田,選育抗病品種。(3)種子處理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g拌10kg麥種或40%拌種雙粉劑5—10g拌10kg種子、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g,拌10kg種子,拌后悶種20天或用28—32℃冷水預浸4不時后,置入52—53℃溫水中浸7—10分鐘,也可用54℃溫水浸5分鐘。浸種時要不斷攪拌種子,浸后迅速移入冷水中降溫,晾干后播種。(4)對病殘體多的或靠近場面的麥田,要實行輪作,以減少菌源。(5)田間出現病株后,可噴灑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為了讓廣大農藥肥料行業用戶能夠更好的學習、交流、研討、創新和發展,火爆農化招商網創建了一系列QQ交流群,希望廣大用戶誠信合作,財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