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味道鮮美可口,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在豇豆種植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病害得侵襲,其中銹病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本文將為大家介紹豇豆銹病的防治技巧。
癥狀: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嚴重時也為害葉柄和種莢。病初葉背產生淡黃色小斑點,逐漸變褐,隆起呈小狀,后擴大成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紅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到后期,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致葉片變形早落。有時葉脈、種莢也產生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種莢染病,不能食用。此外,葉正背兩面有時可見稍凸起的栗褐色粒點,即病菌的性子器,在葉背面產出黃白色粗絨狀物即銹子器。
病原:豇豆屬單胞銹菌;豇豆單胞銹菌,均屬擔子菌門真菌。系單主寄生銹菌,能產生性孢子、銹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擔孢子,是專性寄生菌,只為害豇豆。田間常見的是夏孢子和冬孢子。夏孢子黃褐色,孢壁褐色,表面具細刺,單胞,橢圓形或卵圓形,大小21.1-31.7×18.7-24.3微米;冬孢子褐色,亞球形,單胞,乳突淺褐色或黃褐色。冬孢子萌發從乳突產出擔子,擔子彎曲,具4個分隔,在曲面上生4個小梗,端部各著生1擔孢子;擔孢子單胞無色,卵形或長卵形。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在我國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翌春日均溫21-28℃具水濕及散射光條件,經3-5天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借氣流傳播產出芽管侵入豇豆葉片進行為害。同時產出性孢子和銹孢子;銹孢子成熟在豇豆葉上萌發侵入為害,后形成夏孢子堆,產生夏孢子。夏孢子成熟后借氣流傳播,又進行多次重復侵染,直到秋后,或植株生育后期條件不適才形成冬孢子堆,產出冬孢子越冬。但南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冬和越夏。日均溫23℃,相對濕度90%,潛育期8-9天;日均溫穩定在24℃,連陰雨條件下,此病易流行。在南方夏孢子成為本病初侵染源,冬孢子雖然存在,但在病害周年循環中并不重要。
無公害防治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粵夏2號、安徽的望豐早豇80、成都的成豇3號、揭上2號、穗郊101、蘆花白、白鱔魚骨、桂林長豆角、紅嘴金山、湘豇2號、湘豇4號、大葉青、鐵線青豆角等。
(2)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2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2000倍液、75%百菌清(克達)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硫磺錳鋅(保泰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10-15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為了讓廣大農藥肥料行業用戶能夠更好的學習、交流、研討、創新和發展,火爆農化招商網創建了一系列QQ交流群,希望廣大用戶誠信合作,財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