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我國常見的大田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極為廣泛。枯黃萎病是棉花種植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病害,如果不及時防治,輕則減產,重則絕收。本文將為大家介紹棉花枯黃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黃萎病是典型的維管束病害,在棉花整個生長期都能侵染為害。在自然條件下,枯萎病在子葉期就可出現病株,而黃萎病發病時期較晚,幼苗期很少表現癥狀。枯萎病的癥狀幼苗期表現為:黃色網紋型、皺縮型、紅葉型、黃化型、青枯型;成株期常見癥狀是:矮縮型、網紋黃化型、枯斑型、急性凋萎型;黃萎病多在現蕾期表現癥狀,病菌致病力強弱不同,癥狀表現不同,可劃分為落葉型或稱光稈型、枯斑型或掌狀枯斑型和黃斑型。有時枯萎病和黃萎病混合發生,兩種癥狀在同一棉上顯現,其癥狀與侵入病原菌種類及數量相關。
發病規律:棉花枯、黃萎病主要通過帶菌的棉籽、棉籽餅、棉籽殼、病株殘體、土壤、肥料、流水和農田管理工具等途徑傳播蔓延。土壤中的棉花枯、黃萎病菌,遇到適宜的溫、濕度,病菌孢子或微菌核萌發出菌絲,由棉花根系的根毛或傷口處侵入,穿過表皮細胞,在皮下組織內生長,進入木質部的導管,在導管內繁殖,產生大量小孢子,小孢子隨植物營養輸送到植株的各個部位。由于菌絲及孢子大量繁殖,并刺激鄰近的薄壁細胞產生膠狀物質等堵塞導管,病原菌還可產生毒素,使植株萎蔫枯死。枯萎在土溫低,濕度大時,菌絲生長快,田間6月中下旬出現第1次發病高峰。夏季溫度較高時,發展緩慢。秋季多雨,溫度下降時,出現第2次發病高峰。黃萎病發病的適溫度為25-28℃,低于25℃或高于30℃發病緩慢,超過35℃時,癥狀隱蔽。北方棉區7、8月份,棉花花鈴期為發病高峰。棉花枯萎病菌的寄主與宿主有40余種,其中半數為野生植物;棉花黃萎病的寄主有660種。兩種病菌均不為害小麥、玉米、水稻、高粱、谷子和糜子等作物。
棉花枯萎病化學農藥防治措施:
(1)種子處理。用45%炭枯凈WP每公斤種子5-8克藥劑拌種,或用40%炭克WP1000-1200倍液浸種。
(2)噴霧。在棉花枯、黃萎病發生前噴藥預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枯萎病盛發期是在棉花現蕾前后,6月中下旬,枯萎病來勢猛,危害重,若遇大降雨則可有利于枯萎病的大面積流行,可在6月上中旬用25%溴菌腈WP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7-10天再噴1-2遍,可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的盛發流行。②黃萎病的盛發期在7、8月棉花花鈴期,此時棉株得病,引起結鈴稀少,脫落較多,產量減少,品質變壞,并且由于棉株較大,防治較難,在7月中下旬應抓緊防治,用25%溴菌腈WP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7-10天再噴一次,可有效防治黃萎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