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毒農藥的禁用和國家對農藥登記管理日益嚴格,及農藥國標日益和國際農藥標準的接軌,加之國家對專利知識保護的強化,使得農藥生產廠家遇到了極大困難。
將來農藥發展的趨勢是,盡量淘汰那些生產規模小、作坊式的農藥廠,改變目前我國約有數千家農藥廠的不利局面。
為了生存,許多廠家在已有登記證的產品上,為了增加藥效,爭奪市場,經常添加一些隱含成分。
據不完全統計,和農藥隱性成分有關的信息高達120條以上。而這些隱含成分主要有3類,即高毒農藥、新藥(未過專利期的保護品種)及一些對某種害蟲具有的老品種。
產品中添加隱性成分現狀
2016年農業部對全國蔬菜、果樹、茶樹、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區用藥情況集中開展了兩次監督抽查,從農業部門披露的信息看,情況并不樂觀。
數據顯示,批抽樣檢測的1323個農藥樣品中合格樣品為1213個,合格率為91.7%。而第二批抽樣檢測的4152個農藥樣品中合格樣品3482個,合格率僅為83.9%。
通過對兩批公示的不合格產品進行梳理,記者注意到隨意添加隱性成分問題不僅突出,還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添加成分復雜多樣。
農業部門批監督抽檢發現,110個不合格產品中擅自添加其他農藥成分的有53個,占質量不合格樣品的48.2%。
而第二批監督抽檢數據顯示,670個不合格產品中擅自添加其他農藥成分的有361個,占質量不合格產品的53.9%。除了不合格產品率上升以外,農藥企業添加的成分也很復雜:高毒、劇毒農藥、禁限用成分都被不同程度地檢出。
例如,第二批被抽檢出擅自添加其他成分的361個產品中,添加高毒、劇毒農藥的有53個,占14.7%;添加菊酯類農藥的有79個,占21.9%;檢出克百威、硫丹、甲拌磷、氟蟲腈、水胺硫磷、氧樂果和滅多威等限用農藥成分的有59個,占16.3%,更有4個產品被檢出禁用成分特丁硫磷。
第二,生物農藥成重災區。
為了追求藥效,部分產品在生物農藥中添加化學成分在業內已是心照不宣的秘密。記者注意到,與整體合格率相比,生物農藥的合格率一直偏低。
從近的一次監督抽查結果看,在抽檢的4152個農藥樣品中,有生物農藥211個,質量合格的68個,合格率32.2%,比整體合格率低了近50%。
不合格產品主要是非法添加了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高效農藥,還有克百威、氟蟲腈和水胺硫磷等限用化學農藥。
第三,隱性成分與假冒并存
除了添加隱性成分,從農業部門查處的結果看,不少企業在產品中加入其他成分后還假冒其他正規企業的商品。
例如,牡丹江市陽明區五林鎮洪開農資經銷處銷售的一種名為“氯氰·丙溴磷”的產品,除了被檢測出含有馬拉硫磷以外,該產品還冒用山東興禾作物科學技術有限公司的商標。
生產企業在產品中添加隱性成分的動機
根據現行《農藥管理條例》規定,擅自加入其他農藥成分將被認定為假農藥。生產企業在產品中添加隱性成分的動機又是什么呢?
,投機取巧,提高藥效。
由于產品老化及抗藥性問題,一些現有登記產品的防治效果不斷下降。既想保持藥效,又不想投資研發新品,一些企業就打起了在現有產品中添加隱性成分的主意。
比如,在玉米除草劑莠去津中添加煙嘧磺隆,在阿維菌素中添加高效氯氟氰菊酯等。
此外,隨著公眾環保意識不斷提高,以對環境友好為特點的生物農藥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但與化學農藥相比,大多數生物農藥的性、持效期相對較短,不適用于防治突發性、爆發性災害。為了提高使用效果,一些生產企業就在生物農藥中偷偷加入了化學成分。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邱德文介紹說:“生物農藥的防效一般在40%左右,而對外宣稱防治效果可以達到90%以上的生物農藥,很有可能在里面添加了化學成分。”
第二,以次充好,追求利潤。
除了提高現有產品的防治效果,有些新藥含有的活性成分很貴,于是一些企業在產品生產中故意加入便宜的成分牟取暴利。
例如,在苯磺隆中添加甲磺隆或氯磺隆,在氰氟草酯中加入精噁唑禾草靈等。
“市場上一些賣得很火的產品價格貴,很容易被不法企業盯上。”
來自遼寧盤錦大洼縣的一位姓李的經銷商告訴記者:“新藥剛上市時價格都比較高,不久之后在當地市場上就可以看到類似包裝的產品,通過偷梁換柱后這些產品堂而皇之地與合法產品一同銷售。”
“由于添加的隱性成分都很便宜,但賣價卻很高,企業可以獲得不少利潤。一些企業的產品是登記的有效成分不足,添加一部分隱性成分。有的企業就更過分了,產品標簽上標有的成分一點都沒有,檢出的全都是其他成分。”
隱性成分難
現行的《農藥管理條例》對假農藥的兩種情況進行了明確界定。
,以非農藥冒充農藥或者以此種農藥冒充他種農藥的;第二,所含有效成份的種類、名稱與產品標簽或者說明書上注明的農藥有效成份的種類、名稱不符的。
企業擅自添加隱性成分,一經證實被認定為假農藥,生產企業將面臨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而被追究責任,情節嚴重的,還降面臨被吊銷農藥登記證或農藥生產許可證等處罰。
然而,面對目前仍處于小、散、亂狀態之中的農藥市場,一些業界人士擔心很多執法部門的處罰也只能是“醫頭、腳痛醫腳”。
“現在企業制假、仿冒的手段都很隱蔽,比如異地分散生產,就很難查出來。從農業部通報的一些典型案件看,農村和城鄉結合部是問題主要發生地,而鄉、村兩級監管力量恰好都很薄弱,存在不少盲區。”河南省固始縣植保站一位工作人員如是說。
除了鄉村執法人員不足,一些細心的經銷商反映說,在參加一些企業的產品推廣會時經常聽到有廠家介紹產品藥效“非常突出”。
“我也曾向廠家咨詢過,但銷售人員總說是由于藥劑中加入了很好的助劑或增效劑,但藥品配方屬于企業商業機密,不便透露。現實中農民很難發現或舉報某種農藥產品添加了別的成分,只能靠專業的技術人員檢測,但很多產品標簽上的網址、電話都是虛構的,這給執法人員找到生產源頭帶來了不小難度。”經銷商老李說到。
除了曝光生產企業外,一些長期從事違規產品的經銷商信息也被主管部門公布了出來。農業部要求所在地部門要約談經營單位負責人,并將其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加強跟蹤監督。
對于自己經營的產品存在假冒、添加隱性成分等事實,農藥經銷商是受害者還是事先就知曉呢?
老李講述了一起幾年前從事蘋果用藥采購過程中遇到的親身經歷:
蘋果腐爛病是陜西果區發病率的病害,有些園區發病率高達90%,而且防治比較困難,用藥不當容易復發。
以前防治這種病主要使用福美胂,隨著2014年國家禁止其在國內銷售和使用后,植保部門開始推廣丁香菌酯和其他藥劑。
但當地不少同行告訴他,經常有果農指名要買福美胂類藥品,經銷商雖然清楚福美胂被禁用不能出售,但常常為保住客源而違規。
“很多經銷商都是轉行做農藥的,他們對植保知識往往都是一知半解,不能辨別藥品中是否加入了隱性成分。有的農戶過分追求效果,要求防治效果要又好又快,但事實上很多替代品種的效果確實不如原有的高毒農藥,為此,經銷商也只能對添加隱性成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如何辨別隱性成分
一般來說,“”藥樣,都會具有鮮明特點,比如殺什么蟲、防什么病、除什么草。
對于要求剖析的樣品,首先應提供價格,即每噸的價錢,這樣就可把該樣品在當前農藥市場的地位給出一個初步定位:是不是新藥,可能是哪一類的農藥。
其次,應該提供防治對象,是用于殺蟲的、除草的或殺菌的?殺蟲是哪種害蟲、哪種菌或哪種草?這樣根據防治病蟲草的類型,初判斷的農藥范圍。
例如是棉蚜,就可考慮那些殺蚜劑。如是殺棉鈴蟲(鱗翅目,夜蛾科),就要考慮那些殺鱗翅目好的殺蟲劑,如氯蟲苯甲酰胺等。
第三,農藥的藥效特點。不同類型的殺蟲劑,有不同的中毒癥狀。
首先根據害蟲中毒癥狀,可初步判斷農藥的類型。
如害蟲中毒,卷曲,吐水,痙攣,該樣品就可能是有機磷類殺蟲劑。
其次可根據殺蟲速度,也是幫助鑒別殺蟲劑類型的重要依據。
如殺蟲劑中,氨基甲酸酯類、擬菊酯類、有機磷類殺蟲速度較快,而幾丁質抑制劑,藥效慢,需要3天才能見到效果。
再次是殺蟲劑的外觀、氣味等。
如有機磷類有大蒜味、惡臭或硫黃味。擬菊酯類殺蟲劑防治時會對人眼,皮膚有刺激。新煙堿類殺蟲劑如啶蟲脒等和阿維菌素對粘蟲中毒的癥狀是麻醉、假死,不萎縮、不吐水,觸之能動。以上特點可作為定性農藥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