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農藥防治農作物害蟲,要達到殺蟲效果,除了選準對口藥劑、適期用藥外,還應特別注意用藥時間和部位。
一、要根據氣候特點和害蟲的晝夜活動規律,選擇在有利的時間施藥。
施用農藥時間以上午9~10時和下午4時以后為宜。因為上午9時以后,作物葉片上露水已干,又正是日出性害蟲活動盛的時候。
在這個時候施藥,既不會因為露水沖淡藥液影響防治效果,又可使害蟲與農藥直接接觸,增加害蟲中毒機會。
下午4時以后,太陽偏西,光照減弱,溫度降低,而且正是黃昏時飛翔活動和夜出性害蟲即將出動的時候,在這個時間施藥,能提前將藥劑施于作物上。
待害蟲在黃昏和夜間出來活動或取食時使其接觸毒液或取食中毒死亡,同時還可避免藥液蒸發損失和光解失效。
二、要根據害蟲的危害部位,選用不同的藥劑和采取不同的施法,送藥到位。
如對危害根部的害蟲,就將藥劑灌施于根部或施于播種溝內;對在葉背面取食的害蟲就將藥液噴在葉片的反面。
防治紅鈴蟲、棉鈴蟲就把藥打到花蕾、青鈴上及群尖上;防治螟蟲造成枯心苗就撒毒土;防治白穗就噴霧或潑澆。
防治稻飛虱、稻葉蟬就將藥液噴施到稻株基部;防治斜紋夜蛾就將藥液噴到花蕾及幼莢上。
此外,對棉蚜、紅蜘蛛、稻飛虱、稻葉蟬等隱蔽性害蟲,根據其刺吸式口器取食方式,可選用內吸性強的殺蟲劑吸收后植株傳到的其他部位,達到送藥到位的目的。
只有因蟲施藥,送藥到位,才能擊中要害,實現藥到蟲除的功效,使藥劑發揮出的作用,獲得理想的殺蟲效果。
殺蟲劑為什么越用越沒效果
一種藥劑,開始使用時,殺蟲效果往往很好,但隨著用量不斷增加和使用范圍不斷擴大,抗藥性上升的案例不斷出現。
突出的是順式氰戊菊酯,也就是80年代廣告中常說的“正義的來福靈”,很快就不能伸張正義了,因為即使提高幾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藥量或配藥濃度也不能把害蟲殺死。
這其實是因為害蟲產生抗藥性,就是能夠忍耐殺死正常種群中大部分個體的藥量并在其種群中發展起來的能力。
其實,自然界害蟲種群中本來就存在對農藥敏感程度不同的個體。殺蟲劑的使用過程,實際上是殺蟲劑對昆蟲種群起選擇作用的過程。
每使用一次殺蟲劑,就會留下相對抗藥的個體,殺死相對敏感的個體,也就使害蟲群體抗藥性水平或多或少地提高了。
現已查明:
(1)抗藥性產生與害蟲及其生活習性有關。生活史短,每年繁殖代數多,接觸藥劑機會多的害蟲,如螨類、介殼類、蚜蟲、蚊蟲等容易產生抗性種群;
(2)一種害蟲對一種農藥產生抗性,往往對同類型的其他農藥亦有抗性;不同殺蟲機制的之間不易發生這種交互作用;
(3)同一種農藥連續使用次數多或處理濃度高,抗性形成快,反之則較慢。
知道了這些,我們就可以通過合理用藥,防止或延緩害蟲抗藥性上升。
為此提倡采用包括選育、推廣抗性品種、改進栽培技術、開展生物、物理等多種技術的綜合防治方針,盡量減少藥劑防治的次數和藥量。
其次是選擇具有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蟲劑混用、輪用以及鑲嵌式施藥。
三是提高施藥技術,如對癥用藥、適時噴藥、選擇高效機具、噴藥到位等,盡可能提高殺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