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用農藥的時候,很多的農民朋友們會遇到很多的誤區,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農藥使用的常見誤區。
農藥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農藥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然而由于農民朋友一些不正確的認識,生產中在農藥的使用方面出現了種種誤區,現具體總結如下:
誤區1:發病初不用藥,不見蟲不用藥
絕大多數病蟲害在發病初期,癥狀很輕,此時用藥效果好,等大面積爆發后,用藥再多也難以扼住。
還有不分防治對象,見藥就用,有的用殺蟲劑防治植物病害,有的把殺菌劑用于防治害蟲,甚至將除草劑用來防治病蟲,特別是在農藥價格高漲的情況下,
此類情況尤為嚴重,這樣不問青紅皂白,盲目用藥,輕則貽誤時機,影響效果,重則造成藥害,甚至農作物絕收。
誤區2:隨意加大用藥濃度或用藥量
農藥配置時不按比例,不用專門量具,只用瓶蓋和其他非標準器皿;沒有數量概念,一般都超過規定濃度,不僅造成浪費,而且易發生藥害,同時也加快了病蟲的抗藥性。
有的農民朋友甚至本身就存在著誤解,認為農藥濃度越大,對病蟲的防效越高。
然而在農藥使用中,充足的用水量十分重要,因為蟲卵、細菌多集中于葉背面、臨近根系的土壤中,施藥時用水量少,很難做到整株噴施,死角中的殘卵、殘菌很容易再次爆發,加大使用濃度還能強化病菌,害蟲耐藥性,超過濃度有可能發生藥害。
葉面肥在高濃度使用時,不但不能被作物吸收,還是作物體液外滲,造成生理干旱。
激素類農藥過高時,起反作用或使作物畸形。
因此,單純提高藥液濃度你,往往適得其反。
植物生長調節劑就屬于微量濃度用藥。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藥液的有效成分濃度通常是以百萬份之幾來計算。隨意更改濃度,產生的效果往往差距極大。
還有些農民朋友過量施用農藥,用量是常用藥量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常造成藥害,同時也加快了病蟲抗藥性的產生。
誤區3:長期使用單一農藥品種
在農藥使用中認定某種農藥效果好,就長期使用,即使發現了概要對病蟲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換品種,
二十采取加大用藥量的方法,認識不到病蟲已經產生抗藥性,結果藥量越大,病蟲抗性越高,造成惡性循環。
誤區4:追求性
很多農民在選擇農藥時,總是喜歡選擇性的,原因是性的農藥使用后很快邊表現出效果。
盡管有些生物農藥效果不錯,但由于效果變現慢,在后期效果才好,而不為農民朋友所認同。
如使用殺蟲農藥時追求性,希望噴藥后立即殺死害蟲。但某些生物農藥如Bt或阿維菌素類殺蟲劑等,由于只是殺死蟲卵或抑制昆蟲蛻皮或慢等,不易表現出效果,而被農民朋友忽視。
農民朋友追求性嚴重的后果是,某些地方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現象仍然存在,生產出的產品農藥殘留量超標。
誤區5:農藥常識欠缺
農藥市場已經開放,農藥經營者的素質良莠不齊,往往利用農民對農藥知識的欠缺,誤導農民。
因此,在使用農藥前,到正規有資質的植保部門進行咨詢,力求農藥的對癥使用。不在證照不全的經營者處購買農藥,過期或標識可疑的農藥堅決不使用。
在農藥使用中一旦發現某種農藥效果好,就長期使用,即使發現該藥對病蟲的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換品種,而是采取加大用量的辦法,認識不到病蟲已經產生了抗藥性,依然增大藥量,結果造成惡性循環。
誤區6:不能對癥下藥
這是生產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很多農民由于缺乏必要的植保知識,出現病狀后不能正確診斷,二十盲目用藥,從而貽誤防治時機。
誤區7:多種農藥混合使用
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不少農民用幾種殺菌劑與微肥、殺蟲劑、病毒劑等5~8種混用,不僅影響藥效,甚至會產生藥害,影響作物生長。
誤區8:缺乏保護和利用天敵意識
當害蟲較少而天敵較多時,可不噴藥,害蟲較多,非噴藥不可的,盡可能用高效低毒對天敵影響不大的農藥。
而有的農民朋友從來就沒有考慮過保護和利用天敵,在治蟲的同時也殺死了天敵。
誤區9:防治一次,一勞永逸
殺蟲、殺菌劑在病蟲害發生盛期,防治一次雖能去的明顯效果,單隨著農藥的流失和分解失效,及受禮金地塊的影響,仍有發生的隱患,應間隔7~15天,連續用藥數次,才能達到防效。
葉面肥、激素類農藥噴施后,植物只能從葉面微量吸收,宜在試用期“少量多次”噴施,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誤區10:混淆高效與高毒概念,缺乏觀念。
優質農藥正向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方向發展,而不少農民錯誤地認為毒性高效果就好,只認購高毒農藥,對低毒而對病蟲高效的農藥缺乏認識。
在使用農藥時也不按農藥標準使用,將禁止在果樹、蔬菜及生食作物上使用的農藥用于這些作物,結果造成人畜中毒。
以上就是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農藥使用的誤區,希望上文可以為您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