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銹病是由玉米柄銹菌引起的一種常見玉米病害,主要發生在玉米的葉片上,也能侵染葉鞘、莖稈和苞葉。這種病害在北方夏玉米種植區尤為常見,對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
玉米銹病的發生原因
病原菌:玉米銹病的病原為擔子菌亞門真菌玉米柄銹菌。這種真菌在適宜的環境下,能夠迅速繁殖并侵染玉米植株。
菌源充足:若騰茬不及時、連作以及發病秸稈未經處理直接還田等,導致病殘體滯留于田間,病原菌不斷累積并以冬孢子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的重要來源。
氣候條件適宜:玉米柄銹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發病溫度范圍為15-35℃,發病環境溫度為20-30℃,相對濕度95%以上。在夏秋高溫、多濕及多連陰雨的年份,發病尤為嚴重。
品種抗性差:不同玉米品種對銹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早熟品種和甜質型玉米抗病性較差,而馬齒形品種相對抗病。
栽培管理不當:地勢低洼、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差、偏施氮肥等因素,均有利于玉米銹病的發生。
玉米銹病的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選擇抗病品種:在銹病重發區,抗銹病的品種是理想選擇,其次是中抗銹病品種。
茬口輪作:避免連作,減少病原菌在田間的累積。
清潔田園:及時清理田間雜草和病株,減少病原菌的越冬場所。
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搭配氮磷鉀的配比,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自身抗逆能力。
化學防治:
拌種:在銹病發病較重的地區,可在播前有針對性進行拌種。拌種劑可選擇2%立克銹可濕性粉劑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
提前預防:在銹病易發區,可選擇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噴施預防銹病的殺菌劑,如戊唑醇+肟菌酯、苯醚甲環唑+丙環唑+醚菌酯等。
藥劑噴霧:田間已經發生銹病時,可選擇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5%敵立脫乳油、12.5%烯唑醇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每隔7天左右噴施1次,連噴2~3次。
玉米銹病是一種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的病害。通過選擇抗病品種、茬口輪作、清潔田園、加強田間管理和化學防治等綜合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防治玉米銹病的發生和危害。同時,種植戶應密切關注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玉米生長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確保玉米的健康生長和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