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農作物施肥的好處已被人們熟知,現在農作物施肥已經成為了種植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可到現在農作物施肥依舊存在著一些誤區,今天小編普及一下農作物施肥存在的誤區以及解決辦法!
一、誤區一:施肥時赿靠近植株莖部,肥料赿易被吸收
這是在農村中存在較多的現象,這種施肥方法存在較大的危害。因為植物吸收營養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區,植物莖及根(根毛區除外)吸收營養成分很少或不吸收,施肥時赿靠近植株莖部(幼苗期除外),肥料離植株營養吸收部位赿遠,因此赿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過多,濃度過大,則容易出現“燒苗”現象的發生。因此,施肥時應根據植株的地上部生長情況及地下部根系生長情況確定施肥位置,確保施肥效果。
二、誤區二:農作物出現缺肥現象后,再施肥
肥料施入后,在水田需要3-5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在旱地一般需要5-7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農作物出現缺肥現象后再施肥,則會造成作物缺肥時間加長,造成減產,所以,施肥工作應根據農作物需肥特性進行,水田提前5-7天施肥,旱地提前8-10天施肥。同時,農作物的養分吸收也與光、溫、水、施肥方法(如干施、淋施、根外追肥等)有關。光照強、溫度高、水分足則加快作物養分的吸收,相反,則吸收放緩,根外追肥因養分直接被葉片吸收,所以快,可遲施,但濃度要低,以防損傷葉片,淋施可使肥料直接滲入植株根部,較快,也可適當遲施,干施肥效慢,應早施。
三、誤區三:只要農作物營養生長好,就能獲得高產
農作物的生長包括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二個階段(葉菜類、肉莖類作物除外)。生長前期施足氮肥,能促進營養生長,但如果在生殖生長期偏施氮肥,則會造成作物貪青,影響生殖生長,阻礙營養物質的轉化,反而使產量降低,品質下降。因此應根據作物生長情況進行施肥,前期以氮肥為主,促營養生長,中后期以氮、磷、鉀配合施用,以促進生殖生長,提高產量。
四、誤區四:只要施足肥料,就能獲得高產
各種作物全生育期以及不同生育時期所需養分種類及數量均有所不同。如果施肥時不根據作物的需肥特性進行施肥,一是使作物出現缺素癥、抗逆性以及抗病性下降,造成產量降低、品質下降,二是使部分作物需要量少或基本不吸收的養分殘留或流失,造成肥料浪費。因此,應根據植株的生長特性決定施肥的種類和數量,充分發揮肥效。
五、誤區五:只要施入肥料,就會有肥效
施肥的肥效與土壤特性、作物養分吸收特點、肥料養分釋放特性以及水、氣、熱等諸多條件有關,如果沒有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則極易造成養分流失、缺肥等現象的發生。沙質土肥效快,但流失也快,因此,應根據少施、多次施的原則進行,粘壤土肥效慢,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鉀肥易溶性好,但流失也快,因此,應根據作物的需鉀特性及時施肥,有機肥、磷肥肥效慢,流失也少,應早施,碳銨揮發性強,可與有機肥或磷肥堆漚1-2天后施肥,可減少養分的散失。
六、誤區六:只注重施肥數量,不注重養分含量
現在市場上出現的一些復合肥,因單位價格較低,在農村應用較為廣泛。這些復合肥普遍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低或三大元素中某種元素含量很低或根本不含的現象,但農民對這些情況重視不夠,仍延續高含量復合肥的施肥習慣,結果施入的氮、磷、鉀不足,造成作物缺肥、缺素癥的發生,影響產量和質量。因此,在使用這些復合肥時,應充分了解這些復合肥氮、磷、鉀的含量,并根據各種作物需肥特性,配合使用氮、磷、鉀等單元素肥,確保作物正常生長。
七、誤區七:施肥赿多,效益赿高
根據報酬遞減原理,當施肥達到一定數量后,投入產出比下降,效益下降。如果施肥過多,則會造成減產。因此,應根據作物全生育期的需肥特性、土壤肥力、作物的種植密度等,以供給充足但不浪費的原則,找出適合的施肥方案進行施肥,充分發揮肥效,增加經濟效益。
八、誤區八:只注重大量元素施入,不注重微量元素施入
大量元素是作物賴以生長的基本元素,但有些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長時期對某種微量元素需要量較多或土壤缺乏微量元素,如果不增施微量元素,則會造成植株畸形、落花落果、產品產量及品質下降等。因此,在施足氮、磷、鉀等大量元素的同時,必須針對作物的需肥特性及土壤養分構成情況,配合施用鐵、錳、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以作物的正常生長。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總結的農作物施肥存在的八個誤區及解決方法,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1988.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