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以四川、貴州、內蒙古、甘肅等地為主產區。各地種植方式不同,有春薯和夏薯之分。從生育特性看,前期是以莖葉為主的營養生長,后期以塊莖為主的地下生長, 在完成薯塊中淀粉的積累后才可成熟。
馬鈴薯對氮磷鉀都有需求,在產量形成過程中,氮素供應是基礎,可形成足夠的綠葉面積進行光合作用;磷素的供應對塊莖的形成和淀粉的積累是不可缺少的;在氮磷充足的基礎上,鉀素的供應對 于馬鈴薯提高前期的光合產物和增加后期淀粉向塊莖的運輸和積累很必要。田間測試表明,馬鈴薯對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約為1∶0.5∶2.5;由此可見,馬鈴薯是一種喜鉀作物。
針對馬鈴薯營養需求的特點,在生產中推薦施肥時,首先要了解當地土壤庫對所需各種養分的供應量,并考慮同一土壤對氮、磷、鉀不同養分的供應能力和水平是有差異的,在土壤供應量的基礎上,再 分別估算出氮磷鉀肥的推薦施用量。以鉀肥為例,南方土壤有效鉀含量低,應將鉀肥施用量普遍提高一些,北方土壤有效鉀含量比南方高,但針對馬鈴薯需鉀多的特點,也要適量補充鉀肥。
在馬鈴薯的施肥時期及肥料分配方面,采用基肥和追肥分開施用。基肥將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才有利于結薯。基肥與追肥中氮磷鉀肥料的分配比例各不相同,一般基肥中只分配50%的氮肥、全部 的磷肥和大部分的鉀肥。追肥是氮鉀肥,將一半的氮鉀或多半氮、少半鉀做追肥;基肥的肥料品種,可以選含磷鉀較高(如12%-15%)含氮適當(約10%)的復混肥料,也可以采用單質化肥配合用。單質磷肥 是普鈣,南方酸性土地區也可選鈣鎂磷肥。磷肥的分配原則是,大部分在起壟前按條或穴狀深施于壟底,少部分磷肥種薯塊時,施于斜下方。作追施的氮鉀肥要到植株頂端現蕾期(即地下塊莖形成期 )進行追肥,施于壟側并隨即覆土澆水。追肥時間不要過早,在薯塊進入膨大期進行,過早追肥尤其偏追大量氮肥,會引起地上部旺長地下部結小薯塊的問題。在施肥位置上,基肥在種植前溝施或穴 施,深度要求15-20厘米左右。追肥在行間或壟側條施或穴施;肥料埋深5-8厘米,施肥后可以灌水并覆土。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戶采用了僅僅依靠施用化肥生產馬鈴薯的狀態。這里需要提醒,有的農戶為了獲取馬鈴薯的高產,很注意氮肥的施用,而忽視磷鉀等養分的平衡,無論在基肥和追肥中,氮肥的施用 量都過高。有時偏施氮肥導致地上部薯秧瘋長,而地下部薯塊很小的不良后果。也有不少農戶已經初步掌握了相關技術。例如在甘肅和內蒙古地區的部分馬鈴薯生產戶,以有機肥為主適量配加低濃度復 合肥作基肥,然后到植株頂端現蕾期,再追施適量氮肥的施肥法,所獲效果不錯,體現了依據馬鈴薯的營養特點和對氮磷鉀養分的需求比例進行全程平衡施肥的可行技術。
以上就是種植馬鈴薯離不開鉀肥的原因,此外,馬鈴薯對微量元素硼、鋅比較敏感,可以通過苗床施肥和根外追肥等施肥方式加以適量補充供應,以求獲得高產優質的滿意結果。不當的施肥會適得其反 ,大家可以參考這些介紹,結合實際的種植情況,進行科學地施肥。只有科學合理的施肥才能有助于作物健康成長、提質增產,更多作物種植栽培管理技術和肥料小知識小技巧請關注火爆農化招商網的 百科新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