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營養元素相互“打架”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元素“打架”這種現象不僅發生于大量元素之間,中微量元素之間,中微量元素與大量元素之間,還能在土壤中和作物體內發生。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現象呢?避免肥料營養元素相互“打架”現象的正確做法有哪些呢?
1、平衡施肥
對作物偏施或多施單質肥料,不僅造成了肥料浪費,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容易導致其他營養元素缺乏。在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上,農民常偏施氮肥,造成作物旺長或倒伏;由于硝酸根離子與磷酸根離子之間存在拮抗作用,施用硝態氮肥時,應重視增施磷肥。作物缺磷時,由于過量施用磷肥而誘發作物缺鋅是典型拮抗作用。在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上,鉀肥施用過多,往往會導致作物缺鎂、缺鈣。施肥時,要根據農作物需肥結構和土壤供肥能力,做到“量出為入”,保持營養元素平衡。
2、施用專用肥
相對單質肥料,作物專用復合肥或復混肥營養元素的比例比較適當。因此,施肥時應以專用復合肥為主,以單質肥料為輔。如果沒有作物專用肥,對于果樹或以塊莖、塊根為收獲對象的蔬菜等需鉀量大的作物,可在通用復合肥的基礎上,再適當增加單質鉀肥作補充。
3、施用有機肥
有機肥是全面均衡營養的肥料,不僅含有植物必需的大量、中微量元素,還含有豐富的有機養分。有機肥施入土壤后,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狀況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增強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和緩沖能力,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同時,有機肥和化肥合理配合施用,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有利于作物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緩沖或減少養分之間的拮抗作用。一定要施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格的有機肥產品。發酵不完全的、原料來源不明的有機肥,產品質量問題大。比如,產品中鹽分、激素、、重金屬和大腸桿菌超標,施用后易在根系附近二次發酵燒根,引發根系發黑、根系腐爛、葉片發黃、落葉、枯樹、樹勢衰弱、死樹的現象。
4、合理選擇肥料形態
近些年,國內肥料廠家對螯合劑及其產品研發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已經擁有自主研發生產螯合態營養元素的能力。國產螯合態營養元素的上市,給作物增產提供了很大幫助。目前,國內市場上由腐植酸類、氨基酸類、甲殼素類、海藻酸類等配制而成的有機無機液態肥,在作物上的效果明顯,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質量各方面均可與國外同類進口產品相媲美。鐵、鋅、錳和銅***好使用螯合態肥料,這樣就可以與其他元素一起施用,同時避免相互之間發生拮抗作用。
5、改變施肥方式
鋅肥和磷肥若混施,必然會產生“相克”。因此磷肥應作基肥施用,鋅肥應作追肥,避免磷肥和鋅肥一起施用。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肥料應以根際施肥為主,氮鉀肥可采用撒施的方法,磷肥可采用集中施肥的方法。微肥應根據缺乏程度不同采取葉面噴施并結合根施的方法;還可采用拌種、浸種、蘸根等方法使微量元素局限在根部這一較小的范圍內,盡量不與大量元素接觸。
6、根據土壤特性施肥
在缺鉀的砂性土,氮肥與鉀肥應配合施用,但鉀肥施用一次不能過多,因為鉀離子對鈣、鎂和銨的吸收也會產生拮抗作用,會引起作物缺鈣、缺鎂。在酸性土壤上氮肥施用不宜過多,否則作物吸收銨離子濃度較高時,吸收鈣離子就困難;有些蘋果產區發生的苦痘病,就是由于氮肥施用過量而引起的鈣缺乏癥。
7、改良土壤
通過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狀,構建作物生長的適宜環境。農民喜歡在酸性土上施用石灰來改良土壤。但是,石灰不能過量或連續施用。如果石灰施用過量,則可能誘發作物缺硼、缺鎂、缺磷等問題,這在果樹(如柑橘、香蕉)、蔬菜(如辣椒、西紅柿、黃瓜)和其他作物(如棉花、油菜)上常有發生。對于南方較為貧瘠的酸性紅壤,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通過施用生物炭(主要由作物秸稈等制取)進行改良。同時,生物炭還可以提升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活化養分離子、吸附有毒金屬離子等,不僅能增加作物產量和品質,還可減少養分淋失、提高養分利用率。
以上就是避免肥料營養元素之間互相“打架”現象的幾種正確做法,另外倡導大家科學施肥、平衡施肥,絕不是肥料用量和種類越多越好。過多養分供給反而可能引發元素“打架”,導致地里有肥而作物卻吸收不到,從而引發缺素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