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衡量土壤能夠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的能力。那土壤肥力的定義是什么?標準是怎樣?如何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的定義是什么?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是土壤為植物生長供應和協調養分、水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的綜合反應。四大肥力因素有:養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
土壤肥力的標準是怎樣?
1、土壤肥力指標,是指表述土壤肥力性質、特征的定量標準。土壤肥力指標是對土壤肥力水平評定等級的依據。一般包括土壤環境條件(地形、坡度、覆被度、侵蝕度)、土壤物理性狀(土層厚度、耕層厚度、質地、障礙層位)、土壤養分(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儲量指標、養分有效狀態(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養分的含量及其比例,如有效磷/全磷、有效鉀/全鉀),土壤生物數量、活性等。
2、土壤肥力性質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土壤水、肥、氣、熱等肥力因子,隨著氣候、水文等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以及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不斷產生變化,有些變化對植物生長發育有利,有些變化則不利。掌握土壤肥力指標的動態變化,及時預測和調控,可使土壤肥力的發展與作物的需求經常處于協調狀態,以取得作物高產穩產的效果。
如何提高土壤肥力?
如何提高土壤肥力是農民朋友們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可以通過改變耕作方式、土地利用方式等人為努力來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壤肥力。
1、增施有機肥
通過施用人、畜的糞、尿肥及堆肥、漚肥、綠肥等有機質含量高的農肥來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機肥含量,有條件的地方可大量施肥(河泥、草碳等),對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明顯作用。
2、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生產能力的有效措施。一是秸稈經過堆漚后施入土壤;二是在作物收獲后,把秸稈切碎撒在地表后用犁翻壓,直接還田。這樣能夠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增加透氣、透水、保肥能力,從而提高土壤肥力。
3、合理輪作
合理輪作是用地養地的耕作方式,在輪作中注意兩點:一是適當增加豆科作物種植面積,在輪作過程中四年左右種一茬豆科作物可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同時豆科綠肥作物經翻壓入土后,大量的根、莖、葉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二是種植耗地力作物要控制年限,如甜菜要七年輪一次,葵花要四年輪一次,豆類和瓜類作物不重茬、不迎茬,要五年以上輪作,這樣有利于恢復地力,又防治病害。
4、種草肥田
應大力提倡種植豆科牧草來培肥地力,增加經濟產量。目前可種植的牧草有草木犀、紫花苜蓿等,以此來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產能力。
5、合理調整農、林、牧用地比例
林業的發展恢復是平衡生態,改善氣候條件,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的有利措施。合理的畜牧發展可以為土壤提供大量有機質,是培肥地力,提高農作物產量的直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