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之名
“腐植酸”這個名詞至今也還是個問題。土壤學家強調它形成過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堅持叫作“腐殖酸”。而煤炭化學家則以其主要是由植物演化而來,認為應該叫作“腐植酸”。目前,在行業應用領域內,一般通用“腐植酸”。
腐植酸的概念
由于腐植酸不是純物質,是類型物質,是復雜的混合物。它的組成隨來源不同而差異很大,再加上,近幾年來通過發酵制取腐植酸的性質仍在界定之中,只是把這一類性質接近的物質統稱為“腐植酸”。
廣泛意義上的腐植酸概念為:動植物遺骸,主要是植物遺骸,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和轉化,以及地球化學的一系列過程造成和積累起來的一類有機物質。
腐植酸作用機理
土壤有機質主要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新鮮的和分解不完全的動植物殘體;另一類是腐殖質。
腐殖質中除包括有機殘留物、進一步分解的產物和微生物再合成的產物外,主要成分是腐植酸。
泥炭、褐煤和風化煤中含有的煤炭腐植酸,與土壤腐植酸的結構、性質和對土壤及作物的影響有類似之處。用儲備豐富的煤炭腐植酸及其系列制品當做肥料施用,可以作為土壤腐植酸的補充來源。
煤炭腐植酸作為一種有機膠體,長期施用可以促進土壤團聚體的形成,改善土壤的結構狀況,使土壤通氣、透水性能良好,并且降低鹽堿土的酸堿度。
腐植酸具有固氮、分解磷酸鹽、固鉀的能力,因此,腐植酸能夠促進作物對氮、磷、鉀的吸收,對氮肥、磷肥和鉀肥具有增效作用。
另外,從農業應用角度看,腐植酸還具有較強的抗旱、抗病、抗低溫、抗鹽漬作用。腐植酸具有廣泛的生理藥理活性。從毒性上看,腐植酸的毒性不大,黃腐酸的毒性更低,臨床也沒有明顯的副作用。
腐植酸形成機理
腐植酸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從開發利用的角度講,泥炭、褐煤和風化煤是制取腐植酸的良好原料,農作物秸稈、酒廠廢液、糖廠廢渣和其他農副產品等非煤資源是制取發酵(生化)腐植酸的良好原料。
造煤植物在成煤過程中,受到微生物和水介質的作用,經過分解和合成的變化,形成腐植酸。
泥炭是由植物變成煤階段的產物,還保留有植物殘體,但出現了腐植酸。
泥炭轉化為褐煤的過程叫成巖作用,它主要受溫度、壓力等地質化學因素的影響,植物殘體消失了,腐植酸繼續存在,但含量上有變化,性質上產生差別。
褐煤向煙煤演變時,腐植酸失水、脫羧、縮合直到消失,形成中性物質,煤化學上稱為腐黑物。
煙煤自然風化或者人工氧化形成腐植酸。
腐植酸的分類
按照來源:腐植酸可分為天然腐植酸和人造腐植酸兩大類。在天然腐植酸中,又按存在領域分為土壤腐植酸、煤炭煤腐植酸、水體腐植酸和霉菌腐植酸等。
按照生成方式:腐植酸可分為原生腐植酸和再生腐植酸(包括天然風化煤和人工氧化煤中的腐植酸)。
按照在溶劑中的溶解性和顏色分類:腐植酸可分為黃腐酸、棕腐酸、黑腐酸。在早先的文獻中,還有灰腐酸、褐腐酸和綠色腐植酸的稱呼,其實都是不同溶劑分離出來的。
按照天然結合狀態:可以分為游離腐植酸和(鈣、鎂)結合腐植酸。
按照腐植酸的腐植化程度(吸光系數等指標):分為A型、B型(真正的腐植酸)和RP型和P型(不成熟的腐植酸)等。
腐植酸原料分布
腐植酸的總量大得驚人,數以萬噸計。在江河湖海、咸淡水域、土壤煤礦、頁巖等有機礦物中都有分布,大部分地表上都有它的蹤跡。
土壤所含的腐植酸總量,但在其中的含量平均不足一;
咸淡水中含有的問題也不小,但濃度更低,作為資源開發,是不可能的。泥炭、褐煤和風化煤腐植酸含量較高,含量從10%到80%,是制取腐植酸的良好原料。
我國煤炭含量是非常豐富的,根據資料,有泥炭50億噸,占世界總量的4.79%左右;褐煤1265億噸,占世界總量的4.82%左右;風化煤尚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預計在1000億噸左右,占世界總量的9.3%左右。
腐植酸原料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內蒙古、新疆、山西、黑龍江、江西、云南、河南、福建、廣西、吉林、四川等地。
因此,腐植酸是一宗數量巨大的,尚未被充分注意和開發利用的有機資源。
腐植酸的制取
由于腐植酸原料來源多種多樣,提取、純化方法各不相同,在測定時,腐植酸的雜質很難除盡。
腐植酸在水溶液中,一方面會解離,另一方面又可能通過氫鍵或金屬離子的橋鍵形成一種聚焦體。
同一種原料,相同的提取條件,應用不同的提取劑和提取工藝會對腐植酸的提取能力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腐植酸的抽提技術存在著各種難題。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幾種。
1、堿法提取
常用的提取劑有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氨水等。通過堿法提取的腐植酸鹽溶液,根據黑腐酸、棕腐酸不溶于酸,而黃腐酸溶于酸的特性,在腐植酸溶液中加入無機酸,使溶液pH值控制在2左右,得到的黃色的溶液,即為粗黃腐酸。沉淀物中加入乙醇或丙酮,溶解的部分為棕腐酸,不溶物是黑腐酸。
2、酸法提取
主要的溶劑包括各種有機無機酸、如硝酸、草酸等。
3、中性鹽提取
中性鹽可以是氟化鈉、草酸鈉、焦磷酸鈉等。
4、有機溶劑萃取
常用的有機溶劑有二甲亞砜、乙醇、丙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