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間長發黑條矮縮病,在各大稻區發生嚴重,經過不斷的實驗得出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水稻調節的效果較好,初步選定了來自德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碧護”。得到農民朋友的廣泛認可,并多次被政府部門推薦為農資產品。
有關專家介紹,該病傳統的綜合防治措施有:因地制宜選用抗耐病良種,淘汰上年發病嚴重的品種;及時秧田及四周的雜草,特別是單季稻種植地區,應在播種前打藥防治秧田四周作物或雜草上的飛虱;早期發現病株(叢)及時拔除,就地深埋,并從健康稻叢中分苗補缺,適當增施肥,促使稻苗恢復群體;防治藥劑可選用噻嗪酮、吡蚜酮等長效藥劑與吡蟲啉、烯啶蟲胺等藥劑進行交替使用。
據北京成禾佳信農資貿易有限公司產品經理夏愛萍介紹,2009年,在南方水稻產區大面積發生了黑條矮縮病,為了驗證“碧護”對水稻提高抗性、增加產量的效果,北京成禾佳信農資貿易有限公司在江西省南昌市石崗鎮農民周水生的水稻上作了田間試驗,在黒條矮縮病發生后(2009年8月30日)馬上用“碧護”2克兌水15公斤進行葉面噴施,明顯促進水稻的根系發育,病毒病得到控制,長勢恢復。
當年9月1日下午5點首次觀察發現,使用“碧護”的矮縮植株從根基長出20多條新根,長0.5-1.0cm;對照的植株只有3-5條新根長0.3-0.5cm,其余的根系都已經死亡。9月10日下午5點第二次觀察,使用“碧護”的水稻葉片濃綠,葉色均勻一致,新葉延展平直;未使用的邊緣發黃,基部和葉尖萎蔫新葉短闊。使用“碧護”的水稻植株抽穗整齊,籽粒飽滿;未使用的水稻植株矮小,病穂藏于葉鞘內,頸穂短縮,結實率低,有的病株枯萎死亡。2010年,“碧護”同樣在水稻主產區黑條矮縮病發生區域進行了重點推廣,在發病前使用過2次“碧護”的產區,黑條矮縮病發病率明顯減輕,產量增加。
通過有關試驗證明,經過“碧護”處理的水稻結實率達94%,比對照(88.9%)顯著提高。通過在水稻上3年多的推廣應用證明,使用“碧護”可促進早稻畝增產30-50公斤,中稻每畝可增產100-150公斤。
另據了解,除草劑藥害和農藥使用不當造成的藥害,一直是困擾農民朋友的問題,目前生產中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大量試驗證明,農作物一旦發生藥害,間隔7天使用“碧護”2次(5000倍)就可得到緩解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