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的新型肥料的發展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對傳統肥料(常規肥料)的再加工,使之具有某些新的特性和功能;另一個是利用我國的原材料,生產出一些新的肥料品種。前者種類較多,大致可歸納為四類,即緩控釋肥料、功能性(多功能)肥料、全水溶性肥料和微生物肥料(菌劑),也有把生物有機肥列為一類的。這些新型肥料也已經有多年的發展歷程。例如目前公認的新型肥料之一的緩控釋肥在世界上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已經開始研發包膜碳銨。又如全水溶性肥料作為葉面肥施用已有多年的歷史,近年因灌溉施肥的推廣,全水溶性肥料又引起了重視。而微生物肥料從根瘤菌劑成功應用算起,已經有一個世紀。在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微生物肥料也經歷了幾起幾落的發展過程。因此,很難說它們新在哪里。目前,在新型肥料與傳統肥料界線難以劃分、類型相互交叉的情況下,凡是對傳統肥料進行物理、化學或生物加工改性,使其營養功效得到加強或具有新的功效的肥料,都可列入新型肥料之中,但必須說明其創新點、功效、施用條件和方法。至于用國產原材料加工的新型肥料,目前也有一些研究,例如用難溶的鉀長石類;或中、低品位磷礦石,加工生產一些作物可以吸收利用其中營養成分的鉀鈣肥、鉀硅鈣肥、鈣鎂磷鉀肥等。若干年前已有人進行過研究,但認為有效養分含量低、成本不過關等問題,已予以否定。近年隨著技術的進步,又有了新的進展,這在我國水溶性鉀鹽礦資源缺乏,磷礦以中低品位為主的情況下,很具有現實意義。
新型肥料的開發目標要明確。具體開發一種新型肥料時,必須有更具體的目標,否則,就會走向開發一種“型”肥料的誤區。一般情況下,新型肥料是為了解決傳統肥料施用中出現的問題而研究開發的,往往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適用條件。應當結合當地施用傳統肥料產生的問題,來進行分析:肥料首先講的是養分,通過土壤供肥、作物需肥來分析,肥料的養分補給是否平衡,養分的形態是否適宜;對土壤酸堿度的影響如何;對注重品質的瓜果、經濟作物的品質有何影響;如何減少施肥次數,節省用工。有的地方缺水灌溉,有的作物拔節以后,追肥是困難的,例如,近年來,含大量元素復混肥料的應用,使得一些地方出現了中、微量元素不平衡的問題,在復混肥中添加微量元素,成為一個亮點。但是,土壤微量元素的缺乏,有明顯的地區分布規律。以鋅為例,有效態鋅是土壤鋅供給能力的較為可靠指標,據研究顯示,我國土壤有效態鋅含量受土壤pH的影響,總的趨勢是南方酸性土壤較高,北方石灰性土壤較低,缺鋅土壤主要分布在北方,所以,在南方施用的復混肥是不需要加鋅的。又如蔬菜有需鉀、硼量高,喜硝基氮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來配制蔬菜專用的復混肥有提高產量,改善品質的明顯作用。從以上兩個例子可看出,因土壤、作物的不同,想開發一種新型肥料,就解決所有問題是行不通的。
推廣新型肥料要因地制宜。“良肥良法”相結合(即新型肥料與施肥技術相結合)。施用傳統氮肥,尤其是過量和不平衡施用氮肥,容易引起土壤酸化(pH下降),施用含有鈣、鎂等養分的肥料,有防止酸化的作用,但是,這只有在土壤原來pH較低的情況下,才有好的效果。例如,贛南近幾年種植臍橙的紅壤,膠東種植蘋果的棕壤,已經被酸化,影響了果品的質量和產量,在這些地區施用防止土壤酸化的肥料,會有好的效果。而在陜西由黃土母質發育的土壤是堿性的,種植蘋果應當沒有土壤酸化的問題,也沒有施用防止酸化肥料的必要。另外,新型肥料還必須與施肥方法相結合。近5年我們在國內10個省(自治區)組織了硫磺加樹脂雙層包膜的緩控釋肥料的試驗和示范,在增產、節肥、省工方面都有較好的作用。但是,在華北夏玉米上就遇到一個問題:相當一部分夏玉米是在小麥行間套種,或麥收后不犁地直接播種的,有的地方農民把緩控釋肥料象普通氮肥一樣作追肥施在地表,明顯降低了肥效,因此,必須開發與肥料相匹配的深施肥機具。一種好的新型肥料要得到推廣應用,還必須持之以恒多地點進行試驗和示范,把樣板做到農民家門口,讓農民看到新型肥料的好處,這是十分有效的宣傳方法。
目前,我國新型肥料雖然有一些較好的產品,但存在“價位高、規模小”的問題,同時,對其作用有夸大的宣傳。要進一步發揮其作用,必須在生產上降低成本,在使用上加強針對性,才能更好發揮其作用。